首页 - 基金 - 基金要闻 - 正文

潜藏流动性风险 货币基金规模上升引监管关注

(原标题:潜藏流动性风险 货币基金规模上升引监管关注)

记者独家获悉,近日监管部门正在关注货币基金规模上升带来的市场风险问题,可能会进行相关风险警示。有货币基金经理认为,机构资金集中持有货币基金份额,潜藏流动性风险,这可能是货币基金受到监管部门关注的原因。另有业内人士表示,一些机构持有人往往在季度初申购货币基金份额,并在季度末赎回。如果货币市场发生超预期波动,这种合作模式的流动性风险可能会暴露。

收益率与规模攀升

由于货币市场资金面偏紧等原因,今年以来货币基金的收益率明显上行。近期,货币基金7天年化收益率均值超过4%,部分基金甚至超过6%。受益于收益率飙升,货币基金走红,成为基金公司重点推广的产品。

据统计,截至6月21日,今年共有44只货币基金成立,发行总规模为484.91亿元,而去年上半年仅成立14只,发行份额169.48亿份。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数据,截至4月末,货币基金份额达4.5万亿份,较3月末增长近5000亿份。

有货币基金经理认为,今年货币基金规模上升离不开银行等机构资金的“帮忙”。去年以来,机构资金加大了配置货币基金的力度。此类资金对市场利率的变动很敏感,投资行为具有较强的同质性,增大了货币市场基金的流动性管理压力。同时,部分基金管理人风险意识薄弱,对市场风险研判不足,盲目扩张规模,通过拉长久期等激进方式追求高收益,风险应对能力和经验不足,当市场逆转时风险会加速暴露。例如,去年底债券市场大幅调整,货币市场利率快速上行,机构投资者短期集中大额赎回,个别货币基金遭遇投资者赎回与市场流动性缺失的双重挤压。

监管未雨绸缪

业内人士坦言,一些银行在赎回货币基金时,经常在赎回前一天才给基金公司打招呼。突如其来的大额赎回要求令基金经理措手不及,尤其是赶上市场资金面紧张时,更令基金经理苦不堪言。

有基金经理透露,去年12月底市场资金面紧张时,货币基金遭到短期大额赎回,开启了银行和基金公司“互相伤害”的模式。通常,银行与基金公司的合作模式是银行总行相关部门申购货币基金,基金公司再拿部分资金去该银行的分行、支行做定期存款,以此作为货币基金投资组合的一部分。但去年12月,一些银行的总行要求赎回货币基金,基金公司为了在短时间筹集大额资金,只得去银行支行提前支取定期存款,最后是“银行伤害货币基金,货币基金伤害银行”。

此前,监管机构已对货币基金的流动性风险给予关注。据媒体报道,监管部门3月曾向公募基金管理人和托管人下发监管通报,明确机构定制基金的相关监管要求。

此后,证监会在3月底发布《公开募集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流动性风险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对货币市场基金设定了比普通公募基金产品更严格的流动性指标。例如,对机构类货币基金加强流动性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基金管理人应对所管理的货币基金的份额持有人集中度实施严格的监控与管理,根据份额持有人集中度情况对货币基金的投资组合实施调整。当货币基金前十名份额持有人的持有份额合计超过基金总份额的50%时,基金投资组合的平均剩余期限不得超过60天,平均剩余存续期不得超过120天;当货币市场基金前十名份额持有人的持有份额合计超过基金总份额的20%时,基金投资组合的平均剩余期限不得超过90天,平均剩余存续期不得超过180天。

机构操作或损害散户利益

面对监管力度的加大,基金公司寻求银行资金的热情依然不减。有的基金公司在研究了征求意见稿后得出的结论是:宁愿牺牲一点久期,也要留住机构资金。

有基金经理透露,即便今年银行整体资金较紧张,但总有不缺钱的银行。对于银行季度初申购、季度末赎回的固定操作模式,银行和基金公司皆大欢喜。当然,如果货币市场发生超预期波动,这种合作模式的流动性风险可能会暴露。

此外,相当多的货币基金份额持有人中既有机构,也有散户,通常散户持有人的忠诚度较高。每逢季度末机构资金“溜走”后,基金经理更多的是拿着散户的钱做资产配置,但当季度初机构资金再度大额申购份额时,势必稀释基金收益,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散户持有人的利益。

及时披露上市公司公告,提供公告报纸版面信息,权威的“中证十条”新闻,对重大上市公司公告进行解读。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