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金 - 基金动态 - 正文

年末规模战打响 货基难演“关键先生”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距离2017年末仅余一个多月时间,年末规模战已经暗中展开。

这其中,作为历年规模大战中的“关键先生”,货币基金的地位似乎受到了影响。

自9月流动性新规正式发布以及10月实施以来,货币基金申报的步伐虽未停滞,但申报积极性较7、8月份明显下滑。而从获批情况来看,9月至今审批通道即陷入阻塞,未有新的货基获得批文。

曾经的关键先生,今年还能发力吗?

货基审批减速

作为年末冲规模的利器,货币基金向来是基金公司首选。然而,在流动性新规正式实施的背景之下,今年这一情况或将有所改变。

根据证监会最新发布的《2017基金募集申请公示表》显示,截至11月3日,9月以来,共有10家公司申请了15只货币市场基金。其中,汇添富和广发基金各申请了3只,易方达申请了2只,东海、光大保德信、国联安、华夏、农银汇理、银河、长城各申请了1只。

从申报时间来看,基金公司在9月共申请了8只货基,10月申请了7只。其中,汇添富和广发均是分别在9月申报了2只货币基金,在10月又新申报1只货币基金;而易方达则分别在9月和10月各申请1只货基。这15只基金中,有10只已经接受了第一次意见反馈。

与上两个月份相比,9月和10月在货币基金申报数量上大幅下滑。其中,7月和8月分别有18只货基和27只货币基金提交申报材料,可谓是今年货基申报的一个高潮,而最近两个月货基申报明显转冷,与部分市场人士提到的货基申报加速有所不符。

11月13日,深圳一位公募人士奉平(化名)向记者透露,“目前货币基金基本上是暂停审批的状态,很多基金申报了很久都批不下来。事实上货基暂缓、暂停审批状态大致从8月底就开始了,监管层并没有说完全不批,只是审批流程和预期时间都不会告诉基金公司。当然,基金公司可以继续申报,只是不会像之前那样二十多天就给批下来了,可能得一直拖着,因为会里现在对这块还没有明确的态度。”

事实上,从基金募集审核进度情况来看,最新一只获得审批通过的货基是今年8月25日获批的博时合丰,该基金是在6月19日提交的材料申请,也是流动性新规正式发布前获批的最后一只货基。此后至今的2个多月中,并未有新的货币基金获批。

而从申请数量来看,目前尚未获批的货基申请中,广发基金共有5只,占比最多。其中最早提交材料的一只是今年7月24日,截至11月3日仍未获得批文。

奉平提到,现在通过新报货币基金冲规模基本是不可能的,因为流动性新规基本上把这条路堵死了。他表示,“首先,风险准备金不足是肯定不能发货基的,这点毋庸置疑;其次,即便风险准备金充裕,目前这种状态下也不可能通过新发货基来壮大规模。因为在流动性新规的要求下,拼单这条路特别敏感,基本不能实施,就算真拼成功了投资上也会受限,收益做不上去,规模也无法做大。”

事实上,受流动性新规的影响,9月以来曾有多只货币基金发布暂停或延缓募集公告,这意味着即便获得审批资格也未尝能正常展开募集。

奉平表示,“前期不少货币基金上报是因为有很多机构定制或者在新的互联网渠道进行了一些铺设,所以就报上去了。但是新规正式发布后,在发行上遇到了困难,所以只能选择暂缓募集。”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由于7、8月份之前申报的基金很多都已经慢慢获批,而近期市场对货币基金的市场需求量有所提升,不排除这部分获批的货基在年底会迎来一波发行高潮。

规模大战门槛提升

在流动性新规之下,新发货基显然已难扮演年末冲规模大战的“关键先生”,但从存量货基着手,仍是可行之道。

11月13日,华南一位公募人士表示,其所在公司年底确实有通过货币基金扩大规模的计划。该人士表示,“通过存量货币基金来冲规模也是可行之道,没必要发太多新基金,在管理上会非常累。通过持续营销获得的规模增量未必会比新发基金少。”

在通过货基提升规模量这一方面,广州的一家大型公募显得较为突出。11月3日,据一位华北公募人士透露,“这家公司历年年底冲规模都比较猛,因为他们在货币基金机构业务这方面布局得很早,做得比较多,所以他们的货基里面机构占比一直非常高,但这两年稍微缓和了一些。由于他们很早就采取这种模式来冲规模,今年应该还是会有动作。”

不过,整体从受访情况来看,今年公募基金冲规模的氛围似乎不如往年浓厚。

奉平表示,“其实现在很多基金公司已经没有冲规模的概念,就老老实实做手里的业务。一方面冲规模的难度加大了很多,另一方面,会里也不提倡这种做法,不提倡这种短期的行为,这种不提倡不止是口头上,而是从种种相关规定进行实质的限制,所以真正能大力冲规模的没几家。”

当然,积重难返,尽管受诸多限制今年规模大战氛围或不如往年,但从近期部分公司在新发基金上的积极态度、部分债券基金规模的迅速扩大、基金公司在营销上的加大投入等等,还是能窥见公募在年末冲规模大战中发力的痕迹。

奉平认为,公募各种短期的行为在未来可能会慢慢消失,虽然肯定不会这么快,但监管层将通过增加门槛提高难度使这些行为减少。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