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金 - 基金重仓 - 正文

座次骤变呼应"三套利整顿" 公募规模战新搅局者隐现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座次骤变呼应“三套利整顿”公募规模战“新搅局者”隐现

公募基金公司2017年整体规模出炉。排除货基后,基金公司规模排名重新洗牌。

1月2日,多家基金公司的人士告诉记者,2017年基金公司年底不再冲规模,特别是在年底前监管层严查冲规模行为,以前都是拿货基冲规模,由于新规限制,现在冲不了了。

实际上,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公募基金新的冲规模方法也在酝酿,这种趋势在一些非货基标的和其它渠道渐露头角,譬如委外定制债基;而另一个维度,不同基金公司针对货币基金正在形成新的“账本”。

当货基不再列入基金公司规模排名后,某基金人士坦言,不会放弃货基,“能赚钱的业务都要做”,未来基金公司或将重心向权益类资产倾斜,但货基仍不可慢待。

公募回应新榜单

2017年公募排名战落幕,天弘基金由全部资产第1名,排除货币基金后,基金资产降至244亿份,排名第48名。

1月2日,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研究员雷昕向记者表示,“实际上,剔除了货币基金,非货基金的规模较历史数据来看变动一般。”

“可以看到有些‘爆款’基金公司排名提升很快,背后除了优异的主动管理能力之外,也有一部分来自于股东的支持,比如债基。”雷昕说。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认同上述观点,指出:“非货币基金规模增速较大的一方面是靠业绩增长,另一方面主要是发了一些适合市场风口的产品。比如东方证券资管规模上得很快,主要是靠东方红系列业绩比较好,发了几个爆款的产品。”

格上理财研究中心研究员杨晓晴认为:“大型基金公司各年度排名变化并不大,且排名相邻名次间规模差距不大,如第一名易方达超第二名嘉实基金约300亿元,而嘉实仅超第三名华夏8亿元。”

一家位列非货币基金规模前10名的基金公司人士认为:“在非货币基金规模排名上,老牌公司优势还是挺明显的。”

当货基不再进入规模排名中,占基金总规模半边天的货基是否未来风光不再?

前述位列非货币基金规模前10名的基金公司人士告诉记者:“对货基,我们还是要做的,能赚钱的业务都要做,不能放弃。现在货基成立少了,主要是监管不批,不鼓励,凡是用摊余成本法计算的产品都不鼓励。”

一家深圳基金公司人士表示:“我们近期没有成立货币基金,主要是扩张老货基规模。”

一家大型基金公司人士坦言,该公司2016年年底遭遇了货币基金大量赎回,遇到了流动性危机,“以前重视机构客户带来的规模,从2017年年初开始转而重点做零售客户”。

华南某基金公司人士表示,货币基金对于各家基金公司的电商直销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其所在公司同样主要是针对散户。

对此,雷昕认为:“实际上投资者对于3.5%还是4%的绝对年化收益率没有那么敏感,投资者敏感的是相对收益率,相信不仅是货币基金,银行理财在逐步转向净值化的过程中,也会慢慢找到新的平衡点,而这个平衡点代表的是利率越来越市场化下的社会资金成本。”

杨晓晴认为:“流动性管理、风险准备金、不计入排名等一系列新规直指货币基金,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抑制了货基规模的扩张,而且投资标的的限制也会掣肘货基的收益率。但占据公募半壁江山的货币基金仍是便捷的现金管理工具,是客户重要的投资品种,未来基金公司或将重心向权益类资产倾斜,但货基仍不可慢待。”

“冲不冲”“如何冲”

“2017年好像没听说哪家基金公司年底冲规模,以前都是拿货基冲规模,现在冲不了了。”上述位列非货币基金规模前10名的基金公司人士表示:“排名是在预料之中的,因为以前我们也关注非货基排名。对于以后的规模和排名,我们打算2018年力推权益基金,做长期投资。”

另一家位列非货币基金规模前10名的基金公司人士张硕(化名)告诉记者:“今年没有怎么冲规模,特别是年底前监管层严查冲规模行为,以后监管部门将用政策来倒逼基金公司回归主业。”

事实上,2017年底,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表示,(弱化货币基金的目的为了)引导投资者及相关方更为理性、客观的看待规模排名,突出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对于财富增长的重要作用。

对此,张硕表示:“基金协会想从排名这个环节引导基金公司回归资产管理本源,因为从国外的经验来看,货币基金只作为现金管理工具,规模占比10%左右,而国内则超过50%,特别是关键时候会造成银行脉冲式的资金流动,这点银行也比较反感,加上现在防范系统风险的高要求,证监会当然要整改。”

对此,雷昕表示:“我非常赞同监管层在整个金融去杠杆的大背景下明确了公募基金应该更加回归资管本源,更加看重货币基金之外的产品规模,这无疑是顺应了监管层对‘三套利’的大整顿。未来或许将进一步降低不少基金公司利用政策红利来弯道超车的概率,想要做大做强,还是得从产品中长期业绩入手,把客户的持有体验做好,这也为我们做基金筛选的财富管理公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那么,是不是基金公司年底真的放弃规模冲刺了?

杨晓晴表示:“在货币基金冲规模遭遇监管堵路前,不乏有基金公司以节前兑现债券浮盈等高收益方式吸引资金买债基;在监管堵路后,基金公司冲规模意愿仍在,只是转向别的标的和渠道,如委外定制债基。”

数据显示,2017年四季度,由于新规的限制,仅有两只货币基金发行,并且日期是四季度初期的9月6日,此后没有新成立的货币基金。而四季度债券型基金发行达到62只。

为什么基金公司对冲规模乐此不疲?

前述位列非货币基金规模前10名的基金公司人士坦承:“这是由于‘屁股决定脑袋’。股东考核基金公司的规模排名,排名在考核中的权重很高,作为公司管理层能没有冲规模的冲动?不然资金哪来。”

雷昕也指出:“特别最近几年线上销售模式兴起下,公募基金自身也开始打起了‘费率战’,监管也点名了这种做法的不合适。这样的情况下,规模成为了‘薄利多销’模式下非常重要的一环。”

“此外,在很多机构的准入门槛、白名单等制度下,小规模的公募基金公司很难入池,很多时候冲规模也有这方面的因素。”雷昕说。

杨晓晴则认为:“对基金公司而言,规模不仅仅意味着更多的管理费,还在于客户对其管理能力的认可,是其实力和商誉的象征。”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