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金 - 私募论市 - 正文

“头部效应”显著 大私募受捧小机构业务难做

来源:中国基金报 2018-03-19 09:21:27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近年来A股市场的分化行情加剧了私募行业的分化,“头部效应”愈加显著。大私募受到资金追捧,规模迅速扩张,而小私募则捉襟见肘。不过,随着行业门槛提高,内部治理完善、业绩优秀的小私募仍有突围机会。

大私募受捧小机构业务难做

私募排排网研究中心副总监杨建波表示,私募行业现在是规模越大收益越高,行业集中度很高。“私募行业呈现二九定律,规模在前20%的私募管理着行业90%的资产,远高于原先的二八定律。头部公司占比不断上升,规模前1%的私募管理的资金比例从2016年的28%上升到2017年的34%。” 银行、券商等渠道也更愿意与大型私募合作。某大型股份制银行私行经理表示,银行代销方面一直都是“头部效应”,选业绩靠前的大私募。这些大公司不仅稳健,治理结构完善,而且后续服务较好。另外,原来券商受佣金驱动,偏爱频繁交易的小私募。但近两年,大机构价值投资表现突出,券商进一步向大私募倾斜。近期,北京某大型券商推出私募FOF,包括千合资本、淡水泉投资、景林资产等,据了解,有券商也想模仿做优质拼盘。

北京某大型券商机构业务总监告诉记者,目前代销的私募规模都在50亿以上,还要求3年以上业绩不错、回撤较小、策略符合主流市场。

对于小私募来说,在产品发行、销售上越来越艰难。北京某私募运营总监表示,目前市场不缺钱,而是“头部效应”显著。很多客户同时买了多家私募的产品,都是著名的优质大型私募,小私募没什么机会。

华中地区某小型私募总经理告诉记者,前几年没有意识到规模对公司的重要性,错过了发展时机,目前销售产品还在小圈子里进行,包括朋友、老客户、当地券商营业部等。“券商的白名单要求规模和过往业绩,银行更严格,没有20亿规模很难开展工作。”

门槛提高、“头部效应”显著

小私募谋求发展空间

格上财富分析师徐丽认为,随着监管趋严,资管行业强者恒强是必然趋势;另一方面,2017年的行情加快了这种分化的进程,大型老牌私募业绩表现更佳,获得更多投资者的认可和追捧。

那么,小私募发展的黄金时代是否已经过去,未来发展空间在哪里?前述大型股份制银行私行经理称,优秀小私募有走出来的机会,但比前几年要难。因为他们可以拿到资金的渠道收窄了。徐丽也认为,私募的两级分化大概率还会延续,小私募的发展还是要靠投资本身,也少不了完善的风控及合规体系,一味追求短期业绩,不考虑业绩的可持续性,缺乏合规风控体系的私募机构发展会受限。

前述大型股份制银行私行经理表示,不同的资金会偏好不同的机构,小私募还有机会。“往后可能会有一些分化:委外、代销会偏向头部机构,稳定优先,业绩预期下降。FOF、MOM则可能配置中小型私募,寻找业绩弹性。”

前述北京大券商机构业务总监表示,大私募受资金追捧是趋势,但一些业绩不错的小私募也能冲出重围。“我们系统就有一些知根知底的小私募,投资水平稳定,我们也比较愿意推。”

好买基金研究总监曾令华认为,有些公奔私出来的私募能力很强,但公司成立时间尚短,规模还没起来,未来也可能会合作。对于新成立的私募来说,起步阶段还是需要业绩驱动,优秀的业绩可以带动规模的积累。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