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金 - 私募论市 - 正文

互联网公司再掀上市潮 私募股权投资机构迎退出“丰收年”

来源:中证网 2018-07-13 09:00:02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种种迹象表明,内地互联网公司正进入新一轮密集上市周期。在这场上市潮背后,以腾讯、红杉中国、IDG资本等为代表的投资方以其广泛的布局成为大赢家。

业内人士认为,互联网公司密集上市与各方资本市场纷纷推出新政争抢新经济公司,以及投资主体存续期集中到期不无关系,上市带来二级市场募资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创投减持压力。

新一轮互联网公司上市潮

据记者统计,年初以来,已有包括美团点评、爱奇艺、平安好医生、同程艺龙、猎聘等在内数十家互联网公司提交上市申请,奔赴二级市场。

数据显示,截至7月上旬,除了已上市或处在上市前夕的中资股,目前港股市场上,正在接受聆讯的中资股数量已进一步增至近60家,其中互联网公司占据了不少比例。

7月10日,中国信通院发布《2018年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态势暨景气指数报告》称,当前各地资本市场纷纷对准上市公司,尤其是向新经济公司抛出橄榄枝,互联网行业正在迎来新一轮上市浪潮。

“港交所IPO新政对互联网公司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使得香港成为众多内地新经济公司的IPO首选地。”华峰资本CEO陈挺峰对记者表示,与2000年前后的门户网站上市潮和2010年前后的电商企业上市潮不同,新一波上市潮中的互联网企业行业比较分散,包括健康管理、消费金融、社交直播等,间接说明了近几年“互联网+”在不少细分领域的探索已趋于成熟。

“投资了这么多年,总要给投资人一个交代。”内地某知名母基金人士对记者表示,近期互联网公司密集上市,主要是因为互联网公司背后投资主体的存续期集中到期,需要通过IPO或转让实现退出,目前绝大多数互联网公司及其大股东没有相应的回购能力,投资方转而寻求通过IPO实现退出。

腾讯成IPO“收割机”

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公司的密集上市,让不少投资机构收获颇丰。以映客为例,7月12日,视频直播平台映客正式登陆港交所。得益于较低的PE,与小米首日破发不同,开盘后映客一路大涨。有业内人士表示,按照目前的市值计算,映客天使投资人的回报倍数将超过600倍,A轮投资者的回报倍数也将超过60倍。

此前,雷军在公开信中表示,小米最早期的VC,第一笔500万美元投资,今天的回报高达866倍。招股说明书显示,小米的A轮投资方为创始团队、晨兴资本和启明创投。

不过,在这轮IPO盛宴中,收获最大的依然是BAT,尤其是腾讯。按照阅文集团7月12日的收盘价计算,腾讯的持股价值高达数百亿港元,虎牙直播、搜狗、众安保险、易鑫集团等也为腾讯带来了不菲的投资回报。此外,一旦美团点评成功登陆港股,其或超越阅文集团成为腾讯投资的价值最大的企业。

实际上,除了腾讯之外,阿里巴巴、百度、红杉中国、IDG资本等投资方同样赚得“盆满钵满”:百度、红杉中国、IDG资本是爱奇艺的投资人,阿里巴巴持有美团点评不少股份,IDG资本则是哔哩哔哩最早的投资人之一。

上市带来的也不一定完全是投资回报,还可能是亏损。通常而言,同一家企业的投资方,不同阶段进入估值差别比较大,进入较晚或者IPO前夕进入的投资方,一旦出现破发,按照进入越晚估值越高的原则,就有被套牢的风险。

统计显示,截至目前,今年登陆港股的中资股中多数上市首日出现了破发,部分投资人甚至出现亏损。“赴美或赴港上市之后出现破发,核心的原因还是在于估值。”前述母基金人士表示。

“首日破发在海外股市并不少见,这是上市公司、投行与市场之间博弈的结果。市场有大波动时,投资者会希望通过对冲来进行自我保护,致使股价出现震荡。”陈挺峰认为,破发跟市盈率高也有关系,与内地股市不同,港股80%为机构投资者,20%为散户,而机构投资者最看重的是现金流,对待公司的市盈率和估值也相对理性。

减持压力不容忽视

业内人士认为,上市一方面带来了在二级市场的募资机会,另一方面,也给公司带来了减持压力。对此,陈挺峰表示,就目前多家赴港上市的互联网企业发行情况来看,部分企业在解禁后或将面临创投减持压力。但具体要看企业此前融资发生的时间,若解禁后刚好到了风险资本需要退出的时间段,就会面临较大的减持压力。不过,在前6个月内,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加大在业绩上的发力或在技术及商业模式上取得新的突破来提升市值,一切都需要好的业绩来说话。

“港股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锁定期是6个月,基石投资者也有6个月的锁定期。美股上市公司的锁定期是完全市场化的行为,主要看公司与早期投资者签署的禁售协议。”陈挺峰补充到。

前述母基金人士认为,不管企业是在A股上市还是在港股或美股上市,都会面临过往投资方减持的压力,这是毋庸置疑的。企业去二级市场上市,就是释放流动性的一个过程。上市也意味着股权多样性的增加,以及进入通道更加顺畅。“老股东适当减持,实现投资收益回报,其实是很正常的一种行为。”

淳石资本联合创始人兼CEO施文捷认为,创投减持压力一定会存在,但具体有多大,需要看投资方对被投企业的估值预期与资金回笼需要。例如,如果投资方对项目的估值在2000亿元以上,那么在500亿元左右的估值,即使能够减持,恐怕也不会卖掉太多筹码。

“从资金回笼的角度来说,IPO无疑最重要的退出方式之一,通过减持回笼资金是自然的选择,只不过每家企业的情况不同,减持的策略与节奏也有所不同。”施文捷表示。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