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发行的“摩尔定律”

来源:中国证券报 2017-03-13 09:45:42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短短10个月,公募基金产品数量即从3000只激增至4000只,之后仍一路狂飙,有人戏称基金发行版的“摩尔定律”横空出世。

在规模和排名的双重压力下,基金公司对发新产品一直乐此不疲,如今更是在委外和“去库存”的推动下,将这种“偏爱”发挥到了极致。WIND数据显示,截至3月11日,存续公募基金共有4068只,已远超沪深两市3161只个股的数量。在去年最“疯狂”的时候,仅11月份成立的新基金就达196只,只比2005年全部218只基金的总数少22只。公募基金用14年完成了从1到1000的历程,用3年时间实现了从1000至2000的跨越,从2000到3000的突破则用了14个月,而激增到4000所用的时间更短,不足10个月。而目前正在发行的基金数量超过150只,还有400多只基金超期未募集,按照这种发行速度,公募基金5000只产品指日可待。新基金发行数量呈跳跃性上升,成就了所谓的基金发行版“摩尔定律”。

但令人颇感尴尬的是,这边厢,公募新基金数量“放卫星”,以火箭般的速度发行;那边厢,发行通道堵塞,首发规模下降,众多新基金发行时间一延再延。此外,同质化严重,一些老产品始终在清盘线附近挣扎,绩优基金、长跑健将凤毛麟角。很多时候,基金数量的激增并未能带来收益的节节攀升,反而给投资人带来选择时无所适从的困惑。那么基金公司为什么还要拼命抢发新品呢?基金业内人士坦言,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是受制于发行渠道,不得不迎合一些偏好。当年分级基金走红之际,在杠杆效应的刺激之下,忽如一夜春风来,几乎所有的基金公司纷纷大力发行各行业、各类主题的分级基金,分级基金规模暴增,一度引发基金规模排名不小的变化,哪管它什么时候会一地鸡毛。如今委外业务风行,面对大量疯狂涌入委外资金和随之而来的定制基金潮,受制于大机构的投资范围比例与风险偏好、强大的议价能力,基金公司只能频频大量设立新产品。

此外,对发行机构来说,比如银行,更偏好发行新基金,因为发行新基金能获得相对更高的提成。而基金公司为了提高银行的积极性,让基金卖得更好,也会继续迎合渠道的喜好,因此,就形成了基金公司重首发而非在老产品上谋求突破的怪圈。

公募发行的“摩尔定律”反映的是基金公司在市场洪流的裹挟下,突飞猛进地发行新产品,一定程度上体现的是基金公司对规模排名等利益的诉求。对公募行业和投资者来说,其带来的效益更像是“扬汤止沸”。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