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金 - 基金分析 - 正文

国泰基金董事长陈勇胜:"58个规章制度"赋能20年合规发展

来源:证券日报 作者:马薪婷 2018-04-03 08:36:06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3月27日,公募基金迎来了20岁的生日。20年前,首批两只封闭式基金同时宣告成立,国泰基金公司的基金金泰便是其中之一。

黄浦江边的一所办公楼里,耳顺之年的陈勇胜正向《证券日报》记者一字一句地回顾着国泰基金成立之初时制定的“58个规章制度”。“制度”旁边,端正的摆放着一块手表,陈勇胜时不时地望一眼指针的位置。

这是时隔近十年,《证券日报》记者再次专访公募基金公司20年亲历者——国泰基金董事长陈勇胜。

“严谨、守时”是国泰基金公司的员工对这位董事长的第一印象,也是陈勇胜在国泰基金公司多年养成的习惯。十年弹指一挥间,陈勇胜头上增添了几缕银发,但仍然是脸庞红润、精神矍铄,总是挂着那招牌式的满面笑容。正如他回顾20年基金行业的困难时所言:“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轻描淡写一句话,显示了陈勇胜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事实上,20年前,时任国泰证券总裁助理的陈勇胜受命筹建公募基金公司时,中国市场鲜有人知何谓“公募基金”。

58个规章制度、门禁卡隔离制度、甚至从国外引进电话录音设备等等,时任公司总经理的陈勇胜带领着最初的国泰基金从细节上防范风险,“摸着石头过河”,难度可想而知。

虽然公募基金20年的发展成果丰硕,但陈勇胜指出,仍有诸多阻碍发展的问题。比如公募基金产品结构失衡,货币基金规模独大,而代表公募核心能力的主动权益类基金规模长期停滞不前;经验丰富的基金经理往往管理过多基金,而年轻基金经理缺乏牛熊市的市场周期历练;高管和基金经理等核心人才变动频繁,长效激励机制虽已破冰,但多数公司仍未覆盖;对比美国等发达国家,中国基金业整体规模与我国经济总量并不相称。

三个印象

令陈勇胜记忆犹新的有三件事:一是公司成立之初摸索着制定的58个规章制度,二是基金金泰上市发行及成立时的火爆场景,三是封闭式基金向开放式基金发展仅仅用了三年。

1998年3月23日,初春时节,第一批证券投资基金启动,国泰基金金泰和南方基金开元分别在上交所和深交所上网发行。

陈勇胜还记得,之所以把基金名称定为“金泰”,是由“泰鑫鼎盛”而来。“当初我们想在之后的四个封闭式基金产品里,分别把这四个字连起来,即“金泰”、“金鑫”、“金鼎”、“金盛”,‘金'取自于金色年华,‘泰'即为国泰”。

令人惊讶的是,在两只基金发行之初,即进入了火热的“夏天”。查阅当初基金金泰的发行公告,其中有这么一句话:“本基金只向个人投资者发行,任何机构不得以个人账户申购基金。”

这两只基金的规模上限只有20亿元,但是仍有超过1600亿元的资金蜂拥而至。由于总申购份额远大于上网发行份额,交易所决定采用摇号抽签。最终,两只封闭式基金的平均中签率仅为2.5%。

更出乎意料的是,上市后“高温”随即到来。

1998年4月7日,基金金泰在上交所上市,开盘即高达1.45元。中签的投资者当天就能获益44%。此后不到一个月时间,基金金泰一度连续涨停,到5月5日,金泰在盘中创出了2.43元的最高价,累计涨幅高达141%。

“当时投资者是把基金当成新股来打,上市后一样也是当成新股来炒。这么多资金抢买新生的封闭式基金,这里面有市场经验主义在起作用。”陈勇胜道出其中缘由,“但即便如此,20亿元规模的基金金泰仍成为了监管部门培养机构投资者迈出的重要一步。”

“而从封闭式基金到开放式基金的飞跃,只有三年!这也是中国基金业的一个缩影”,陈勇胜回顾称,2001年开始发行的开放式基金促进了整个行业大发展。开放式基金是中国基金业发展的主流方向,它对于整个基金业提供了一个外延式发展的可能,从而可以通过超常规的发展来壮大自己,符合了基金行业的发展规律,而价值投资一直是众多基金公司投资战略的主旋律。

基金公司发展靠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国泰基金从成立到现在20年间没有发生一起被证监会点名、处罚的违法、违规事件,谈及此,陈勇胜脸上略显平静:“这和我们稳健的行事作风有着很大的关系。只有兢兢业业做事,老老实实做人,稳健为本,规范运作,才可能活得长久,我们的目标是希望做成一家百年老店。”

陈勇胜相信,天时地利人和,只有三者相匹配,万事才能大吉。

“我们常说自己是穿着西装的农民,看天吃饭,而这个所谓的‘天’就是证券市场。‘地’是基金产品,基金规模越大,日子就越好过,反之则不好过。对基金行业来说,人是最宝贵的。当‘天时、地利’具备时,‘人’就显得更重要了。”

陈勇胜坚信,基金公司的发展最关键的还是人才。“在我们不断培养和引进人才的同时,切身感受到了人才的重要性。过去20年,国泰基金涌现了大量人才,如今独当一面,担任事业部负责人的基金经理都是由公司自己培养的。”

“机制的优化释放了投研人员的生产力,更重要的是推动他们从单一关注业绩向关注客户最终收益和体验扩展,一批80后基金经理在事业部制改革中迅速成长起来,并成为如今公司投研团队的中坚力量。他们自身对市场就有比较敏锐的判断,通过与市场和客户的广泛接触,可以更精准地找到与自身特色相契合的投资需求点。”陈勇胜向《证券日报》记者给出国泰基金这几年机制创新成功之处,核心在于用国泰基金不可替代的基因和传承来锻造自己的团队。公司特别看重基金经理的“德”,这既是公司的要求,也是事业部负责人、基金经理等自发、主动的要求。

直面行业发展难题

在国泰基金公司发展后期的自我转型创新中,他们的“十日三创新”在行业内很有名气,即十天内接连推出了行业内三个创新产品被监管部门受理:2012年12月4日申报国债ETF,12月11日申报跨境ETF(国泰纳指100ETF),12月14日申报黄金ETF。之后,三个“ETF”陆续成立。

除了产品创新外,国泰基金在公司治理和机制上也在不断探索创新、改革。国泰基金是行业内最早设立董事会专门委员会和独立董事制度的公司之一,并在此后纷纷被国内上市公司所仿效。

在公募基金规模攀升、长期业绩喜人的背后,广泛被市场和普通投资者诟病的却是“基金业赚钱,投资者亏钱”的现实。公募规模水涨船高,行业利润不断增长,而投资者真实的投资回报和持有体验却不容乐观。陈勇胜说:“从基金销售看,短期业绩导向的销售依然存在,行业尚未形成业绩驱动规模增长的良性循环;基金公司有经营短期化的倾向,投资者利益至上的经营理念需要进一步落地。”

不过,令陈勇胜欣喜的是,行业已经为做好持有人体验不断探索:不少基金公司努力提升投资管理能力,秉持投资者利益优先原则,在市场高点主动控制新基金发行节奏,在市场低点倡导长期定投,合理引导投资者配置各类资产,减少投资者的从众心理和投机行为。

“基金监管通过销售适当性原则,倡导把合适的产品推荐给合适的持有人;通过FOF等产品实现基金的大类资产合理配置,让持有人获得与自身风险偏好相匹配的投资体验。加强投资者教育,引导持有人理性投资、价值投资、长期投资,帮助投资者克服人性的弱点,树立起正确的理财观念。”陈勇胜寄言,在行业发展20年之际,我们应摒弃繁荣的浮躁,不忘资产管理行业初心,贯彻普惠金融大方针,为持有人创造更大价值。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