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金 - 基金论市 - 正文

用五年时间打造出永赢权益投资品牌

来源:中国证券报 2018-04-18 04:06:27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用五年时间打造出永赢权益投资品牌)

永赢基金在去年实现一个飞跃式发展,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末,永赢基金公募规模(含货币基金)867.51亿元。剔除货基后规模302.85亿元,行业排名第44位,旗下基金业绩在同类排名中居中上水平。从今年开始,永赢基金开始发力权益投资,根据海通证券统计,2018年一季度,永赢基金权益类资产取得正收益,在所有110家基金公司中排名24,较之前已取得飞跃进步。对于今后的发展思路,永赢基金总经理芦特尔向记者畅谈了他的看法。

中国证券报:作为银行系基金公司一员,永赢基金对行业格局和公司未来发展路径上有什么看法?

芦特尔:永赢基金于2013年获批成立,目前公司注册资本已增至人民币9亿元,其中宁波银行持股71.49%,利安资金管理公司持股28.51%,公司股东实力雄厚。

对于银行系基金公司而言,首先肯定还是要发挥银行系股东的优势,打造好固定收益+模式,在固定收益基础上结合量化、衍生工具、新股等策略。

公司在发展路径上,优先发展固收业务,银行的一大优势是在固定收益类业务,特别是对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的研究上,银行耕耘已久,管理风险能力高,比如大股东宁波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能力,其授信管理部有约130人的授信审批官,对信用风险的把控上实力雄厚。永赢基金借助大股东的力量,把所有发债企业梳理了一遍,建立起一个投资库,从而降低公司“踩雷”风险。

其次,永赢基金通过打造一支交易型固收投研团队,改变以往管理人在固收业务常用的几个传统手段,在杠杆和久期上都不会激进,保持适中,在债券资质上更不会降低要求。更多通过抓波段、IRS、国债期货等交易来增厚组合收益。

第三,公司已经引进相关人才,加强权益投资团队力量,开始着力发展权益投资能力和规模。

在防风险、去杠杆背景下,不少原先跨界的金融机构可能需要回归本源,基金公司可发挥的余地很大,但要想为客户多元化配置资产,仅仅靠固定收益业务是不够的,必须要发展自身的权益投资能力。

中国证券报:困扰基金行业一个顽症就是股东行为的短期化,考核短期化,排名短期化。永赢基金对此有什么看法?

芦特尔:首先,公司大股东对于基金行业有着清醒的认识,态度很明确,告诉我们不用急,给了公司管理层足够的时间,希望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得权益投资业绩、规模能初见成效。

在对人员考核上,同样以中长期为导向,在产品发行上,也会把握节奏,并不单纯追求单只产品的首发规模,而是寻求规模和投资的契合点,将主要精力放在产品投资方面,将做出业绩放在首位。让客户能够认可永赢的投资能力,一起成长。

中国证券报:投资行业最重要的资产就是人员,永赢怎么打造一支持续优胜的人才队伍?

芦特尔:在人员队伍建设上,永赢基金一方面从股东内部引入了一批业务骨干,同时从其他机构招募了一批优秀人员,比如在固定收益领域,已经建立起了一支强大的投研队伍,团队从业经历大都在8年以上,普遍拥有丰富的现券、IRS、国债期货等交易经验。

在权益投资团队建设方面,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从行业内陆续引进优秀人才,包括曾经获得过金牛基金奖的基金经理和研究实力强的权益研究团队。目前权益投资和研究团队已经初具雏形,并开始发挥专业投资研究能力,对永赢基金的权益产品线搭建奠定了基础。

根据海通证券统计,2018年一季度,永赢基金权益类资产取得正收益,在所有110家基金公司中排名24,较之前已取得飞跃进步。截至4月13日,数据显示,作为一只二级债基,永赢双利A今年已来的净值增长率已达2.44%,在近500只同类基金中排名前15%。

在用人和留人上,公司主要是通过几个方面:首先是企业文化,永赢基金希望为员工营造将工作当作事业来做的氛围,而不仅仅是养家糊口的工具,在实际业务中营造良好工作氛围。其次,在公司这个平台上,要给有能力的人才有足够的成长空间,防止在工作中消磨日子的情况出现。当然,还要提供一个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公司也在考虑长效激励机制。而且对于权益团队,今后也会考虑适当市场化倾斜。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