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闭式基金,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是个充满争议的“早产儿”,今年再次成为关注焦点,是因为“封转开”三个字能够抹去他历史上所有的缺失和负担,实现完美价值回归,摇身变为开放式。然而这就是封闭式基金在中国的全部历史了吗?在西方国家长盛百年的封闭式基金在中国就这样“夭折”,不复存在了吗?
“封基”九年蹉跎路
中信证券的基金分析师胡浩详细讲述了我国封闭式基金从诞生到现在的曲折发展历程。
1998年3月,中国证券市场开始发行封闭式基金,第一批为金泰和开元;从1999年9月开始,国家清理整顿《暂行办法》出台前运行的旧式基金,改制并上市,这便是所谓的改制基金。
2000年到2002年可以定义为基金业的早期发展阶段。当时,封闭式基金为市场的主流品种。二级市场上,封闭式基金作为一种崭新的投资品种,受到了证券市场的疯狂追捧,高溢价现象持续出现。基金管理上,不仅国内A股处于持续的牛市行情,而且,早期的封闭式基金享有新股配售特权,使得封闭式基金可以较为容易地实现高投资回报率,这也进而推动了封闭式基金二级市场持续走强。以编制最早的中信基金指数与跨沪深市场的中标300相比较,从2000年1月1日至2002年7月31日,前者上涨20.03%,后者仅上涨11.67%。
封闭式基金由一个不断为投资者带来高回报的“好孩子”变身为“边缘少年”,要从2002年机构投资者倒戈说起。2001年3月,监管层放开了保险公司投资封闭式基金的比例,从而逐渐改变了封闭式基金的持有人结构,使得持有人结构呈现“机构化”的特征。另一方面,从2002年6月起,开放式基金迅速成为基金业发展的主流,同时因取消封闭式基金持有人的市值配售权、基金管理公司内部资源向开放式基金倾斜等因素,封闭式基金逐渐被“边缘化”,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大不如前。在封闭式基金逐渐“边缘化”的同时,作为主要投资者的保险公司在经历了2002年投资封闭式基金的惨痛经历后,也逐渐对封闭式基金市场失去了热情,将投资重点转向了开放式基金。这便使得封闭式基金在发展中期逐渐沦为市场的“弃婴”,直接表现为折价率持续高启,流动性越来越差。从2002年8月至2004年11月,封闭式折价率从4%一路上涨到35%。
如果说2002年到2004年折价率上涨是因为开放式基金的出现,一时间转移了人们对封基的关注,那现在当市场普遍关注封闭式基金的高折价、封转开之时,封闭式基金仍然存在平均25%左右的折价,似乎就很难理解了。
为此,中信证券的胡浩认为,25%的折价率显然是不合理的,对于封闭式基金来说,从理性角度考虑5%到10%的折价空间是比较合理的。因此,从目前来看,只要这样的高折价存在,封闭式基金的投资价值就不容忽视。当然在不久的将来,因为市场对封闭式基金的热烈追捧,而使其折价率完全消灭也是很有可能的。
与之相似,中国银行证券的胡立峰更是提出了“净值有多高,行情就有多远”的论断,看来未来封闭式基金依然是上涨可期。
相对而言,天相投资的于善辉观点相对保守:折价率缩小是必然的,但是现在说“消失”似乎为时过早,小盘封基维持5%以内,大盘封基15%以内的折价空间是比较合理的。
“封转开”会提前登陆?
2003年11月,基金银丰的持有人王源新在律师陪同下两次上门向基金公司递交召开持有人大会提议函被拒。此事件拉开了对封闭式基金转型、创新等问题持续讨论的大幕。
2006年,基金兴业、基金同智、基金景业、基金久富先后踏上了封转开的变身之路。
日前,证监会“到期封闭式基金转开放式基金”的态度早已明确,而大部分业内人士却赞同封闭式基金不等到期就会提前转开放的观点。
银河证券的胡立峰表示,几年之内,全部封闭式基金将转为开放式基金,2007年是小盘封基的转开放之年,2008年则会是大盘封基转开放的攻坚之年。
中信证券的胡浩认为,如果把大型基金的高折价率看作一个社会问题的话,那么它可以看作投资者、基金管理公司、监管层和社会舆论媒体等多方博弈的市场,主要关联方有投资者,基金管理公司,证监会和社会舆论,其中:1、投资者是“转开放”的推动者和憧憬者,他们是最热情的,也是最希望封闭式基金提前转型的;2、基金公司是“转开放”的中立者,他们的态度取决于自身的资产管理规模、战略规划及外部投资者的推动、监管层的意见,在过去的一年内,许多基金公司通过发行新基金和高分红促销等措施实现了资产规模的大飞跃。这使得部分资产规模较大的基金管理公司可能迎合投资者的意愿,启动大型基金的“封转开”;3、证监会是规则的制定者,他们关心的是投资者的利益、基金公司的利益、基金业的稳定、证券市场的稳定等。目前,国内A股市值大大提高,而且,新基金大规模发行,此双重规模的扩大使得“转开放”对市场的预期冲击越来越小。因此,不排除监管层出台相关的封闭式基金制度创新规则,让市场自主选择现存封闭式基金的未来方向。4、社会舆论是封闭式基金“转开放”的鼓动者,他们看重“封转开”的新闻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坚持认为封闭式基金的高折价率是一种不合理的现象,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应该采取制度创新的办法予以消灭。综合分析,大型基金存在提前转开放的可能性。如果提前转开放,将带来巨额的套利收益,折价率将迅速降低。
天相投资于善辉的观点则与之相左:不会出现“一刀切”的做法,各家基金公司都会有自己的想法,不能排除现有的封闭式基金出现一些比较大的创新动作的可能,当然希望大的创新也很难,因为这需要相关各方的大力配合,政策的放开和支持。当然封闭式基金提前转开放的可能也是存在的,这个市场本就是各种预期交叉的市场,我们不支持把所有预期搞得很一致的行为,太明显的方向性不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
封基不会因“基改”而消失
最近网络媒体间有观点认为,世界基金发展史就是从封闭式基金走向开放式基金的历史。然而,西方国家基金现状却是这样的:在西方国家一百多年的基金发展史中,一直是封闭式基金独占鳌头,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才让位于开放式基金而居次席。而且这几年美国的封闭式基金依然生生不息,甚至规模成长率不输于开放式。
相比国外封闭式基金的发展历程,我国封闭式基金尚属婴幼儿阶段,理应有巨大的生存发展空间。而且就封闭式基金的自身特点,现在所处的市场环境来说,封闭式也是“存在有理”。
为此,有业内人士表示,封闭式基金不应该退出历史舞台。因为首先,现在的监管水平和深度已经和以前大不同,封闭式基金时代的一些固有弊端或许已经消除;其次,基金管理公司经过这些年的摔打,自律意识和水平已得到提高;第三,封闭式基金有其独特优势,比如其投资中的抗干扰性强、没有赎回压力对投资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大有裨益,而由于交易是在投资者之间进行也避免了开放式基金的申购和赎回中新老客户的利益冲突问题;第四,投资者对基金的认识今非昔比,在能准确认知产品的情况下,基金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的“有效投资者”;第五,如果说既往基于求生,一发就是二十亿、三十亿规模的基金,现在恐怕发五个亿、三个亿的规模也会被接受,而且时间上未必就需要去设计通行的15年封闭期,三年、五年、十年未尝不可。随着市场化的进展,只要基金公司既往业绩好,新发基金也更容易受到投资者的欢迎。
因此,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所说的“鼓励推出创新型的封闭式基金产品”凝聚了市场对封闭式基金的更多希望。
中信证券的胡浩、天相投资的于善辉也表示,即使出现54只封闭式基金全部顺利实现“封转开”,也并不意味着中国封闭式基金的结束,因为封闭式基金的自身特点和优势不能抹杀,对封闭式基金的需求依然存在,就一定会有新的更符合市场需要、更优秀的封闭式基金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