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金 - 投基有道 - 正文

投资QDII要“危”中觅“机”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陆向东 2011-02-14 08:44:05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进入2011年以来,随着投资者对美国经济复苏的预期改善,资金开始回流美元资产,美、英、法等发达国家市场开始走强,而前期表现抢眼的新兴市场则有所回调。如今的QDII基金按所投资的地域区分,有的投资于香港市场,有的投资于亚太市场,还有的属于全球配置,看得人眼花缭乱,投资者到底该如何选择呢?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看看那些曾经创造了财富神话的国际著名投资大师的做法:

  1973年的美国证券市场经历了空前大灾难,证交所的每一种股票都比1969年初下跌超过70%,巴菲特却买入华盛顿邮报的股票。至1985年,该笔投资使他获利超过20倍。

  1984年,正当一般投资人对汽车业普遍丧失信心,福特汽车股价跌到20美元以下时,约翰·奈夫却用了一年时间陆续买进1230万股。3年后,股价涨至50美元。

  1984年,奥地利股市极度低迷,几乎从来没有外资表示过投资兴趣。但擅长对海外整体市场进行投资的美国人罗杰斯却果断买入。一年后,奥地利金融机构股票价格指数上涨了145%。在对德国和葡萄牙市场进行投资时,他也是买进了交易所全部股票。其中仅对德国的投资就使他在不到两年时间里获得了三倍利润。

  这些大师何以能够一再创造财富神话?原来,市场对大部分股票的价格定位通常是有效的,因而这些股票在大部分时间里只能在一定的价格区间内波动,而一旦受到某种强劲外力作用,会出现价值与价格的严重背离。上个世纪,仅在美国跌幅超过20%的熊市就发生了9次。这些大师都非常善于识别并一次又一次地把握住由危机带来的机会。

  巴菲特正是把握住了1973年美国股灾使原本市值超过4亿美元的华盛顿邮报股票跌至1亿美元时的机会;约翰·奈夫则认为,既然是政策导致汽车业的整体不景气,而政府又不能听任所有汽车厂家都关门,那么必然会改变政策,从而促使形势向好的方向发展;罗杰斯在投资奥地利、德国等海外市场时之所以有如此魄力,是因为他找出了那些明显处于估值洼地的市场。

  我们应该学习大师的投资理念,着重考虑“危”与“机”的辩证关系。现阶段,可以考虑关注那些受危机影响最重的欧美等国家市场出现恢复性增长所带来的机遇,选择其中以投资欧美市场为主,并重仓持有那些严重超跌的世界知名公司股票的QDII基金,一直持有至这些国家为了应对通胀而开始改变现行货币政策时。

  而后,可在新兴市场通胀得到控制,市场呈现企稳状态后,再转投新兴市场为主的QDII基金。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