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金 - 私募论市 - 正文

重视自身投资能力建设 优秀私募更受青睐

来源:中国基金报 2017-12-11 10:54:11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大多数私募机构认为,打破刚兑、去杠杆、净值化管理等要求,对真正有投资管理能力的机构来说是好事,私募基金也将回归本源,优秀机构将更受青睐。

11月中旬发布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下称《指导意见》)对私募着墨不多,但由于私募和银行、券商、信托等金融机构联系密切,在资管行业的整顿大潮中,也受到不小振动。私募表示,虽然部分业务受到影响,但私募基金行业将在新规下获得积极影响,真正有实力的投资机构更能突显出来。

资管新规对委外、股权业务

产生影响

最近,有私募反映,由于委外资格、产品层级等问题,跟银行的一些项目被中止。

根据《指导意见》,金融机构委托投资的受托机构应当为具有专业投资能力和资质的受金融监督管理部门监管的金融机构。北京某大型债券私募市场总监透露,受到比较大的影响。“很多固收私募的资金来自银行委外,新规明确了理财产品只能投金融机构的产品,私募不属于持牌金融机构,我们原来和银行沟通的一些产品都停了下来,他们在考虑调整跟私募的合作模式。”

北京某小型股权私募市场总监称,新规下多层嵌套、分级、保本保收益、杠杆等都不可以做,对他们开展股权业务影响很大。此前银行理财资金多以信托、资管计划作为通道,进入私募设立的产业基金、并购基金,至少要嵌套两层,新规要求只能是一层,产品结构面临调整。

另外,《指导意见》对产品杠杆、保本保收益等也做出限制,上述私募总监表示,他们以前做的产业、并购基金,最低杠杆是1:5。“银行资金出1亿,我们只要出1000万就可以,劣后级给优先级保底,但现在不让兜底、控制杠杆比例,找资金很麻烦。”而且,他们的股权基金大多投向单一标的,《指导意见》要求投资单一标的超过50%的私募产品不允许分级,这意味着无法做融资。

总体看来,除了合格投资者门槛,资管新规对私募影响较大的主要在于委外业务模式、股权产品结构、FOF模式等方面。展博投资相关负责人认为,多层嵌套和通道业务方面对私募有影响。因为过去资管或其他产品与私募合作可能采取通道形式,当中做了一些嵌套和杠杆,以后这些业务都会受影响。 上海一位私募人士表示,委外没办法再按照传统模式进到私募,以后应该会有解决办法,比如私募做或别的模式,委外就不会赎回。

盈科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秦政表示,委外资金的主要来源是银行理财产品,新规后银行理财不再按原来的路径走。部分私募之前做银行委外的主要是明股实债的产品,以后可能会越来越窄。最主要的影响在于刚兑的认定、分级产品的设计以及多层嵌套的规定,这些规定对目前股权类私募发行的明股实债类产品影响较大。

新规促进行业净化

私募更加重视投资能力建设

私募人士纷纷向记者表示,尽管新规对部分私募业务产生影响的同时,实际上对私募基金行业的积极影响会更大。大多数私募机构认为,打破刚兑、去杠杆、净值化管理等要求,对真正有投资管理能力的机构来说是好事,私募基金也将回归本源,优秀机构将更受青睐。

盈科资本高级合伙人李兵表示,新规对私募有几方面影响:一是更强调主动管理能力。打破刚兑,监管此前已经如此要求,而提高门槛对股权私募来说没有太大影响;二是禁止多层嵌套、监管套利,产品结构更加清晰,股权私募要严格符合穿透要求;三是新规对委外投资和业务做了正向规定,某种意义上来说,股权私募未来也可以接受委外资金;四是新规会促成商业银行设立子公司做资管业务,就是说要把银行的一些表外资产明确出来,通过主动管理的方式进行管理,对股权投资来说,整体资金量会增加,会给私募管理人提供更多资金。

展博投资相关负责人表示,资管新规对私募来说应该是利好的,因为非标业务向标准化业务转换,标准化业务主要是股票和债券,会增加对证券类私募的需求。

盛世资产董事总经理刘晓俊表示,去杠杆、提高投资者资质审核要求,私募非常欢迎这样的环境。“杠杆配资使私募管理人不得不主动承担风险,监管是在帮助私募培养投资者观念,引导市场走向成熟。以后私募只能发行纯管理型产品,未来将是真正靠实力立足的市场环境。”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