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刻变革、科技创新加速迭代的背景下,2026年中国资本市场预计将在结构性机遇中迎来新的发展篇章。永赢基金多位基金经理在近期联合展望中指出,宏观层面,中美双方对繁荣资本市场的共同需求、国内经济基本面的持续修复以及物价水平的预期回升,共同构成了权益市场的有利环境。
行业层面,科技成长与高端制造领域尤为亮眼:人工智能是全球科技竞争的核心方向;机器人、商业航天正步入规模化商用前夜;半导体在自主可控与创新药在出海BD驱动下成长性显著;而能源革命下的固态电池、可控核聚变,以及战略新兴方向的深海科技,亦开辟出全新的投资方向。综合来看,2026年资本市场仍值得期待。
宏观纵览:市场环境与战略布局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永赢基金首席权益投资官兼权益投资部总经理高楠指出,市场的长期投资价值仍值得关注。熊牛转换的拐点往往源于贴现率的下行,当前资产价格上行与经济基本面寻底同时出现,市场上涨更多体现为估值修复,估值弹性较大的成长板块和低估值板块表现相对占优。展望后续,预计A股上市公司盈利有望触底回升,届时盈利驱动的市场行情值得期待。本轮盈利见底的核心动力来自产业自发性出清,政策发挥辅助作用。由于不同行业出清节奏存在差异,盈利见底过程或将呈现结构性特征,投资机会也将呈现明显分化。在盈利企稳初期,重点关注具有价格弹性的周期类资产,同时盈利持续兑现的成长性资产仍有望延续相对优势表现,市场风格或将趋于平衡但不会出现极端切换。
在此宏观背景下,永赢基金权益投资部联席总经理李文宾指出,全球已经快速切入以“中美博弈为时代主题,人工智能为创新主线”的新周期。我国即将擘画 “十五五” 发展新蓝图,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扩大内需有望成为未来五年经济发展的棋眼。中美都已站在时代的关键转折点,都致力于集中一切资源和力量以推动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在此前提下,一个繁荣的资本市场对于中美而言尤为关键。
聚焦国内市场,永赢基金权益研究部总经理王乾认为, 与海外主要经济体持续受通胀困扰不同,过去几年中国物价水平持续低位运行,对相关企业盈利、资本市场风格均产生深远影响。今年3季度以来,在反内卷政策效应以及内外需支撑下,国内物价数据出现边际积极改善。展望2026年,地产下行对内需的影响边际收敛,外需受益于美欧政策扩张,“反内卷”政策的效应持续显现,有望共同推动国内物价水平回升。随着新旧动能转换,中国经济有望迎来新一轮复苏,当前顺周期以及内需类资产风险收益回报具备较强吸引力。
永赢基金权益投资部投资总监助理许拓则提到要拥抱高质量资产。具体来看,国内宏观经济基本面保持韧性,高质量发展要求下存量资产的回报会逐步回升,企业的资产负债表逐步修复,回报投资者的能力会不断提升,给股票市场长期向好打下了坚实基础;中国资本市场监管层大力强调以投资者为本,龙头公司更加注重投资者回报,吸引居民财富通过不同渠道长期入市,支撑股票市场中高质量资产的估值缓慢抬升。基于此,积极拥抱高质量资产,重点关注“提质增效”的翘楚、“开疆拓土”的闯王、时代的“幸运儿”。
行业聚焦: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
消费板块经历接近5年的调整,板块相对全市场的估值水平已下降到历史低位区域;在需求弱复苏背景下,地产链、餐饮链不少子行业产能与渠道调整充分,其业绩率先企稳,成为传统消费板块较好的细分方向。在成长方面,出海成为众多公司新的增长方向,优质出海公司值得关注;此外,游戏仍然处于优质游戏驱动增长的周期中,优质游戏方向仍值得重点关注。
机器人板块方面,2026 年是机器人商业化应用元年——产品力、量产、应用场景是三大关键字。期待机器人板块的iphone时刻:一部分核心机器人整机厂最新一代机器人产品或将发布,重点关注灵巧手、智能化、可用性,单纯强调机器人酷炫动作已经不够。机器人量产从0-1或将真正开启:随着机器人产品的逐步定型,我们将逐渐看到相关整机厂、零部件厂商开始量产进程,低成本、高效率、大规模将是最关键的能力。急需应用场景的发掘:机器人的应用和普及或将遵循特种、工商业、家庭的先后顺序,合适的应用场景将提升机器人的普及率,特种危险领域、工厂、商场、便利店或将是最先放量领域。
商业航天板块方面,2026 年是中国商业航天的批量组网或将加速——亟需攻克低成本、批量化难题。我国多条卫星批产产线加速建设中,卫星生产能力有利于成本下探:由于低轨卫星寿命较短,卫星星座组网完成后需要不断发射补网才能维持其商业价值。假设 GW 星座如期建设,在维护阶段至少需要 1857~2600 颗/年的产能才能满足发射补网需求。国内可回收火箭技术攻关指日可待,民营火箭公司IPO在即: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是商业航天发展必由之路,国内可回收火箭研制稳步推进,截至2025年10月,多家民营火箭企业已启动IPO辅导备案,商业航天企业上市进程加速。太空算力新概念提升板块关注度,全球太空算力领域迎来密集进展,中美欧等多国企业加速布局。
可控核聚变又称作“人造太阳”,这是因为其反应原理和太阳内部的能量反应相同。由于具有释放能量高、安全可靠、原料近乎无线、无辐射、发电稳定等特点,可控核聚变被科学界认为未来有巨大潜力成为人类能源的终极形态,因此其发展是人类历史上又一次重要的能源革命。当下中科院等离子所的BEST项目是我国第一个聚变试验堆,该项目在今年下半年进入密集招标期权,根据研究计划,2027年底该装置建成后,将进行氘氚燃烧等离子体实验研究,验证其长脉冲稳态运行能力,也就是承担第一次核聚变发电任务。当下核聚变产业正从实验室走向工程化落地的关键跃迁期,此后还有“星火一号”、“中国环流四号”、CFEDR等重大核聚变项目将陆续建设,“人造太阳”将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近。
创新药方面,在全行业资产比较下来,创新药仍是成长性比较强、置信度比较高、空间比较大的资产。以创新出海为底色的产业趋势有望持续演绎,多款重磅国产创新药有望实现POC,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出极佳的产品竞争力。创新药有望成为全市场的投资主线之一。但并非所有的创新药都能BD,未来更多的是需要分析产品全球竞争力这一根本因素,以及判断该类新药研发究竟是否属于中国创新擅长的点,是否符合潜在合作伙伴的发展战略诉求。在新药蓬勃发展的当下,展望未来,兑现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以客观、公正的视角去看待。中国创新药的优势领域(双抗、ADC等新型疗法)的确是能够领跑全球,并且在这些优势领域也有望持续基于更好的临床数据,诞生更好的BD(产品授权出海)。
国产算力的发展路径在越来越清晰,自主可控为主,外部供应为辅。国内的芯片无法满足全量的需求,因此自主可控处于持续供不应求状态,增长斜率很高,整个产业链都会受益。而在外部供应缓解的周期中,国内互联网公司的capex总量也可以逐步开始期待,随着国内模型迭代和应用上线,2026年相对2025年景气度大概率超预期。另外,在技术迭代的背景下,超节点、推理算力需求、多模态等都会对需求结构产生影响,从而诞生出新的行业机会。
半导体方面,中国的半导体行业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自给率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自主可控依然是行业发展的主旋律。没有自主可控就没有A股半导体板块的出现;没有自主可控,行业就没有成长性也不可能享受成长股的估值。在先进制程、高端存储芯片、先进半导体设备等领域国内企业都有显著的进步,这些进步都体现出了板块自主可控确定性的提升,从理论上的空间到实际上的业务进展,构成估值上行的动力。从景气度的角度来看,存储芯片正在一轮涨价周期的起点。随着全球人工智能推理端的需求持续增长,资本支出不断加码,存储芯片需求大幅提升。存量产能无法满足高速增长的需求,供需错配下芯片价格开始快速上涨,整条产业链上的企业有望深度受益。
固态电池是下一阶段新能源锂电池行业最为重要的技术发展方向之一。作为典型的颠覆式技术创新,固态电池产业化成熟后有望逐步替代现有液态电池的市场份额。根据工信部数据,2024年我国锂电池产业总产值已达到1.2万亿元人民币。这一数字预计在未来几年还将保持20%左右的年化增速。假设20%年化增速维持到2030年,届时我国锂电池产业总产值或将超3万亿元。因此,这一产业的市场空间成长性是非常高的。在固态电池产业链中,固态电解质环节有望替代原有的“隔膜+电解液”生态位;负极环节技术创新速度与价值量提升程度与固态电池技术深度绑定;固固界面是实现固态电池规模化量产的关键难点,也是边际变化最为频繁、催化最为密集的环节。这三个环节值得重点关注。
深海科技方面,军工板块作为分母端资产,在历轮牛市中均有所表现。当前中国军工产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对比发达国家,我们的装备研制从追赶向原创转变。展望未来,预计水下的投资或将成为下一个5年规划的重点投资方向。水下的对抗和开发也成为全球竞争的“新战场”。今年两会第一次将深海科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为深海科技的发展奠定了政策基调。预计后续深海科技的军用落地早于民用场景,而深海的民用场景提供了巨大的空间。2026年期待深海科技政策的细则有望更进一步出台。
云计算方面,全球领先AI模型的发展具备持续性。Gemini3、Nano2等模型能力边界仍在提升,作为应用本身,模型呈现出Token持续增长、客户续费率提升、定价实质性提升等特质,体现出AI模型仍处于向好的发展阶段。互联网大厂具备兼具优质现金流和广泛覆盖的主业,是AI行业最重要的开发和落地方,这些公司主业已经开始实现较强的正循环,这也意味着当前AI投资并没有出现显性的泡沫。国内最擅长的PCB和光产业链,是AI算力通信能力提升的核心环节,相关公司有望充分分享全球AI产业投资红利。
展望2026年,随着国内经济逐步走出通缩阴影、企业盈利有望触底回升,以及科技产业变革持续深化,A股市场正从估值修复驱动的市场阶段,逐步迈向盈利与估值双轮驱动的新周期。在高质量发展主线下,拥抱高质量资产、布局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产业方向,将成为把握下一阶段投资机遇的关键。永赢基金将继续聚焦宏观趋势与行业演变,助力投资者更好把握结构性行情。
注: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以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推介或投资建议。
免责声明:本材料由永赢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编制,版权归本公司所有,本公司保留所有权利。本材料所引用信息基于合法取得的信息,但本公司对引用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本材料所包含的分析基于各种假设,不同假设可能导致分析结果出现重大不同,在任何情况下,本材料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法律或规则规定必须承担的责任外,本公司及其雇员不对任何人使用本材料所引发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未经本公司事先书面许可,禁止任何机构或个人单独摘引、截取或以其他不恰当方式传播本材料,不得擅自修改、二次加工本材料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