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金 - 基金动态 - 正文

王东亮谈“碳中和”:提供新的市场空间和成长杠杆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作者:赵娜 2021-04-23 09:55: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王东亮谈“碳中和”:提供新的市场空间和成长杠杆)

4月18日下午,由21世纪经济报道、北京绿色金融协会、21世纪创新资本研究院主办的“践行‘碳中和’:股权投资机会与挑战”闭门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国寿投资投资总监王东亮在发言中表示,“碳中和”的大势给大家带来观测各个行业的新视角与方法论,但具体投资策略的厘定与投资能力建设再到投资项目的实质性判断,仅仅具备认知视角或方法论显然是不够的。

“合理的执行路径是把这一新的投资视角或投资线索,用‘交叉验证’的方式应用到各自擅长的优势行业领域,形成有机的投资生态互动体系,方能避免浮华泡沫,创造真正的投资价值。”王东亮说。

(现场图 国寿投资投资总监王东亮)

王东亮主要关注物流供应链与新基建等领域投资,他的分享首先围绕“碳中和”和ESG如何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展开。

他认为,在制定投资策略时,如果只是以大趋势或方法论“包装自己”显然是不够的。碳中和视角几乎可以涵盖辐射所有热门投资行业,但是这一视角或方法论必须与“垂直应用场景”做到真正的有机结合。

同时,股权投资在做项目决策时会考量市场空间、行业格局、发展动力等核心要素。从标的企业价值评估的角度,“碳中和”也可以作为新的市场空间或成长驱动因素与杠杆,在企业价值的具体的投资分析中充分结合这一动因。

“具体而言,我们还是要把这个大势与自身最擅长的投资领域的结合进行实质性思考,才能实现真正可执行的投资策略与投资路径,这是一个通过定义投资范围与投资体系“明道”的过程。”王东亮举例说,他个人在过去几年主要关注物流供应链与新基建的投资,物流供应链的各个细分领域往往都是碳中和需求侧的重要场景,如城配新能源商用车或长途无人驾驶等领域;而近年来新基建的代表IDC行业,作为最大的能源消耗场景之一,必然也可以从绿电供给侧提供新的投资维度与具体的投资机会。

也就是说,方法论或视野只有通过投资实践得到印证,并在不同领域的投资中的到交叉验证、甚至为被投项目构建出生态互动系统,互相提供增值服务,才是可以作为具有实操价值的投资策略发挥价值。

当前国内的另类投资市场上,不乏管理人将业务领域从早年的专注股权投资拓展到包括股权投资、不动产、基础设施在内的多元化资产管理。王东亮的另一大分享,即是讨论PE/VC多元业务实践经验在“碳中和”相关资产投资进行应用的可能。

“是不是PE/VC在基础设施里面没有机会?我们不这么认为。新能源必然在供给侧形成大量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如太阳能风能相关的各类资产包。我们的一个方法是把PE投资与基础设施投资充分结合,从主动管理、主动孵化的形式去扶持新基建的资产管理平台或资产管理人及相关技术工具。”他举例说,过往几年很多物流地产平台与互联网数据中心平台的投资实践,可以无缝应用在新能源资产设施的投资体系。一些新基础设施资产逐渐形成可观测追溯的收益风险特征,并进入机构投资人的可配置视野,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里面必然产生很多PE与基础设施结合投资的优质机会。

“希望大家一起合作培育‘碳中和’下的新资产、新机会。特别是在交叉验证的基础上形成投资洞见、为投资人创造投资价值与财务回报。”在王东亮看来,加上适当的碳交易金融杠杆,一个崭新的市场才刚刚开始。

(作者:赵娜 编辑:林坤)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