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德同资本:人民币三期已完成两项目退出,新基金将重点布局科创和消费)
德同资本第三期人民币基金的规模为20亿元,由三个行业组分别在TMT大消费、医疗健康和先进制造板独立进行标的选择,最终的投资决策由邵俊和田立新等进行。?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赵娜 报道
时至岁末,多家PE/VC机构的年会相继召开。
今年12月16日在上海虹桥基金小镇举行的德同资本年会暨科创论坛峰会期间,德同资本创始主管合伙人、董事长邵俊作股权投资行业趋势及德同发展策略展望,深入分析了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与股权投资行业面临的整体情况。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德同资本的第三期人民币基金(即“德同合心基金”)已经完成投资,将启动新一轮人民币基金的募集,包括强科创属性的德同合心二期基金和创新消费基金。投资阶段业绩方面,德同合心基金已完成两笔退出,2022年内将有多家被投企业申报IPO上市。
本报记者曾在2018年和2019年分别独家专访邵俊和田立新。
邵俊接受采访时(见本报2018年9月报道《德同资本:百亿规模PE如何在寒冬中建仓?》)正值人民币股权投资市场在募、投、退环节都压力重重。他当时讲了这样一句话,“现在募到的钱含金量更高,这个年景下募到了资金,未来整个基金回报就会更有保障。”
德同资本创始主管合伙人、总裁田立新介绍了德同合心基金“为科创而生”的初始定位,并介绍了投资策略从“橄榄球战略”到“哑铃打法”的彻底转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德同合心基金在今年8月底刚过投资期,55个已投项目中的两个已经完成退出和分配,另有五家被投企业已经完成申报IPO。
德同资本的第一期和第二期基金也有基于当时市场环境的结构设计。第一期人民币基金成立时国内的市场化出资人鲜有出现,德同资本以与多个地方政府合作的方式,在不同地区建立投资基金。这也形成了今天德同资本在多个地区与当地企业家圈子的紧密联系。
德同资本第二期人民币基金则在多个细分领域与上市公司展开合作。当时市场已经告别Pre-IPO的摘果子式投资阶段,德同资本以这种方式开始进入各个产业圈子,接触到一大批优秀的早期创业团队。
从第二期基金开始,德同资本就开始小规模试水“哑铃打法”,即一方面通过早期卡位、持续加持博取高回报,一方面适当投入Pre-IPO阶段项目来为基金出资方在更短周期内提供现金回报。
从业绩上看,德同第一期人民币基金中有13家A股上市公司,其中四家实现了超过10倍的现金收益。第二期人民币尚在退出中,到目前已经有至少4笔投资实现了超过百倍的回报。
在二期基金的被投项目中,团队投资的微拍堂以部分股权转让的方式已实现130倍回报。基金仍持有公司超过10%的股权待企业资本后续动作。另一个通过早期卡位获得高回报的典型投资案例是影谱科技。德同资本在2021年完成部分退出,退出回报达到120倍,预计后续上市后将有更高投资回报倍数。
田立新曾向记者这样总结哑铃打法的重要性:“以‘两头走’的方式来兼顾IRR和DPI。IRR很重要,DPI是GP是否优秀的重要考量。”
德同资本第三期人民币基金不同于一二期基金类“母基金+直投”模式,核心投资策略在于集中优势资源专注于优势领域、灵活调整配置。
德同合心基金的规模为20亿元,在德同长期深耕的三大优势领域中捕捉投资机会,由三个行业组分别在TMT大消费、医疗健康和先进制造板独立进行标的选择,最终的投资决策由邵俊和田立新等进行。
基金的最后实际配置情况是投委会依据经济周期和市场环境灵活调整,避免单一行业在泡沫化阶段仍然被迫入市。在德同合心基金中,项目配置结果大概为医疗40%、先进制造28%、TMT28%、创新消费4%。
邵俊认为科创仍将是一级市场投资的主旋律。因此,德同合心基金二期仍将秉承一期的科创投资属性,德同资本在科创投资领域的投资主线可以总结为以进口替代为主题的创新医疗、以新能源汽车为引擎的智能制造、以降本增效为抓手的企业服务。
可以作为理解德同市场观察的信息,是重庆市原市长、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黄奇帆在德同资本年会上对宏观经济形势及投资趋势的分析。他在演讲中提出,未来高增长行业是与国家发展战略紧密契合的产业,有五大方向:
一是内循环、双循环格局下属于扩链强链补链形成上中下游产业链集群的专精特新企业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隐形冠军企业;
二是“碳达峰、碳中和”双碳板块中清洁能源供给端、直流超高压传输的智能电网、储能及用电需求端欣欣向荣;
三是新基建相关的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5G等数字经济发展迅猛;
四是科研创新带来的0-1的突破、1-100的转化、100-100万的“独角兽”会更多更快的成长;
五是和服务贸易有关联的企业迎来高速增长。
“内需消费仍是中国市场的重要主题,也是符合国家战略的。”邵俊补充表示,不应忽略在消费领域的投资配置,并透露将成立专门的创新消费文化基金。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德同资本的最新一期基金将由德同合心基金二期和创新消费文化基金共同组成,两支基金的总规模有望达到30亿元。
截至当前,德同资本在管人民币基金规模超过100亿元,已投超过200个项目,其中近30家企业在不同资本市场完成IPO上市。除股权投资主基金,德同资本还与多家行业龙头上市公司或其母公司如上海城投/威孚高科、益民集团、粤传媒、中文在线、博腾医药、天舟文化等相继成立了产业基金。
科创板的迅速发展加之北京证券交易所的设立,中国资本市场持续深化改革为人民币创投基金发展提供了绝佳历史机遇。
事实上,邵俊和团队近年接受媒体采访并不多。记者了解到,他在年会期间向出资人表示,“我们在这个行业20年,不需要去追求作所谓的‘Hero’。只要能平平稳稳的给LP带来持续稳定的回报就好。”
田立新则表示,德同团队将一如既往加强被投企业管理,助力被投企业聚焦主业、强化创新,实现跨越发展。
除了投资,邵俊在发言中分享了对人民币PE/VC基金募资环境的观察。可作为总结的核心观点是,对2022年行业资金层面持谨慎乐观态度。
乐观方面和政策有关,市场已经出现银行理财子公司和保险资金进入股权投资领域的利好信息。审慎的含义则在于,PE/VC机构如何与银行、保险公司合作,具体的实践路径仍待讨论。
此前曾有从事人民币基金募资的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保险资金是重要的募资补充,挑战在于如何满足其对短期现金分配的要求。
谈及未来,邵俊说,PE/VC领域的头部效应仍将持续,“能够拿到这些长期高质量资金的GP,可能不是‘二八’、甚至不是‘一九’,有可能是5%对95%。”
如此可见,人民币基金的上游供给有望增加,并不代表行业整体募资环境的改善。欣喜的是,人民币基金LP欢迎黑马基金,也信任白马基金。
(作者:赵娜 编辑:林坤)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