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金 - 基金要闻 - 正文

借“基”出海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弘文 2016-11-21 07:38:2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深港通就要来了。

自9月30日《深港通业务实施办法》正式发布后,深港通的正式实施日期不断逼近。11月5日到6日深港通进行了全网测试,11月12日深交所再次进行全网测试。11月18日,深港通内地首场路演在深圳举行。一切迹象都显示,深港通箭在弦上。

随着深港通的临近,各路投资者也都在“摩拳擦掌”,积极布局深港通的投资机会。根据此前的一些分析报告,深港通实施后,香港股市主流的中大市值股票已基本纳入沪深股市资金的投资视野。未来,更多的股市投资机会的挖掘、更频繁的资金流动,更激烈的投资理念的碰撞,料不可避免。

深港通开通后,有一个问题非常实际地摆在A股市场的投资者面前:究竟以什么样的方式投资港股?

目前可知的,大致有三个渠道:首先,符合条件的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可以通过申请获得直接交易“深港通”标的股票的机会;其次,普通投资者可以通过投资具备“深港通”资格的内地基金来间接进行港股投资;其三,投资者可以通过“两地互认”或其他渠道,投资参与港股投资的海外基金。

这三者的区别是:第一个渠道是直接投资,表面上的费用最低;第二个渠道和第三个渠道都是间接投资,需要缴纳一定的申购和管理费,而后者通常费用更高、手续略繁复一点。此外,第二个渠道和第三个渠道的管理团队是不同的。一个是内地团队,一个是海外团队。

我们无意对这三个渠道做直接的优劣判断,但我们可以提供三个角度供广大基民来参考。

首先,应该考虑投资者的专业水平。前期沪港通的经验是,尽管申请沪港通资格需要通过一定的考试,但是港股市场和沪深股票市场在规则上还是有很大差异的,这个熟悉过程是比较长的。另外,一些机构投资者也反映,两者的估值标准和投资文化也差异颇大。对于习惯了A股监管氛围的投资者而言,进入港股的适应期还是相当长的。

所以,我们预计,在深港通开通初期,真正游刃有余于深港通投资的,应该还是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士。普通投资者通过前述的第一个渠道直接入市,对个人投资素养和适应能力提出了较大的考验。

其次,如何选择应该考虑投资的综合费率。一个投资者参与某项品种的投资,会产生一个综合的费用。这个费用既包括明面上的交易费用(对基金而言是申购赎回费),也包括日常买卖个股的隐蔽成本。比如,投资过程中,实际达成的交易价格和初始下单时价格的偏离程度(专业术语是冲击成本)。此外,关注港股实时行情也需要缴纳一部分费用。

港股市场作为一个发达的成熟资本市场,普通投资者在其中获得的信息的单位成本相比机构而言通常较高,综合费率上看,个人投资未必比基金更占优势。

其三,投资不仅仅应该考虑过程,更应该考虑实际结果。从目前看,内地参与沪港通投资的基金,总体业绩是不错的。这对于没有多余精力分析港股市场的投资者而言,不失为一种选择。

综上所述,在进入一个新的市场时,借“基”出海是个不错的选择。当然,如果投资者对个人投资能力很有信心,直接入市也是可以考虑的。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20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