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消息,日前大成港股精选混合(QDII)C基金公布三季报,2024年三季度最新规模1.27亿元,季度净值涨幅为8.66%。
从业绩表现来看,大成港股精选混合(QDII)C基金过去一年净值涨幅为28.39%,在同类基金中排名33/106,同类基金过去一年净值涨幅中位数为16.57%。而基金过去一年的最大回撤为-17.8%,成立以来的最大回撤为-39.12%。

从基金规模来看,大成港股精选混合(QDII)C基金2024年三季度公布的基金规模为1.27亿元,较上一期规模9792.01万元变化了2899.41万元,环比变化了29.61%。该基金最新一期资产配置为:股票占净值比91.69%,无债券类资产,现金占净值比10.9%。从基金持仓来看,该基金当季前十大股票仓位达54.14%,第一大重仓股为紫金矿业(02899),持仓占比为8.08%。

大成港股精选混合(QDII)C现任基金经理为柏杨。其中在任基金经理柏杨已从业3年又175天,2021年5月6日正式接手管理大成港股精选混合(QDII)C,任职期间累计回报为-14.48%。目前还管理着4只基金产品(包括A类和C类),其中本季度表现最佳的基金为大成港股精选混合(QDII)A(011583),季度净值涨幅为8.75%。

对本季度基金运作,基金经理的观点如下:2024年第三季度港股走势非常具有戏剧性。肉眼可见地能够分为非常具有(非)对称之美的两段:以最具有代表性的恒生指数为例,从6月30日收盘到9月23日收盘,在三季度90.6%的时间内贡献了整个三季度15.5%的涨幅(17718.61点到18247.11点,)而从9月23日收盘到9月30日收盘,在三季度9.4%的时间内贡献了整个三季度84.5%的涨幅(18247.11点到21133.68点)。复盘年初以来的港股市场,经历了一月底二月初的冬去冰泮否极泰来,和四五月份的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之后,恒指在5月20日达到了19700点的阶段性高点。然而之后由于各种原因,港股又走了一段纠结的窄幅震荡下行的走势,在9月11日更是一度跌破了17000点大关。似乎又是一次失败的反弹,市场投资情绪再度陷于低迷。然而,“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9月中下旬中央政府出台重磅政策组合拳,叠加美联储超预期降息50个基点开启降息周期,港股中概股市场一扫雾霾,不同于先前几次尝试上行中的犹豫和徘徊,而是在此利好共振下果断选择进入了快速上涨模式。10月7日恒生指数更是一度突破23,000点大关。那么,又该怎么去看待和应对巨变下港股中概股市场的行情呢?大经济学家凯恩斯曾说过:“当事实发生了变化,我的想法也就发生了变化。那您呢,先生?”尽管预测并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温故而知新,我还是愿意来回顾和剖析一下自己早些时候的一些市场研判,以求总结得失,改进错误,努力提高未来的分析水平:“我们仍然认为港股2022年10月的底部十分坚实,应该被视为新一轮周期的起点”(2023年四季报)——恒生指数2022年10月31日的14,687点位迄今再未被跌破;“数据支持我们2022年10月和2024年1月是港股的两个重要底部位置的观点”(2024年二季报)——恒生指数2024年1月31日的15,485点位迄今再未被跌破;“联储明确指向今年晚些时候的降息,只是幅度多大和何时开始的问题”(2024年一季报)——美联储2024年9月议息会议上减息50个基点;“展望今年下半年的港股中概股市场,我们仍持谨慎偏乐观的态度。我们认为,当下对比于今年初,宏观和市场层面有两点朝向积极方面的变化:一是中国近期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在坚持以高质量发展引领产业结构调整和先立后破稳定巩固经济总量两者中体现出了更加明确的平衡性、稳定性和长期一致性。笔者对撰稿时尚未召开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尤其抱有期待。二是海外机构投资者对中国经济体量的重要性,发展的韧性,挑战与机会共存的两面性的认识程度,经过近期的市场波动,相较以前更加趋于理性和平和”(2024年二季报)——个人当时的浅见,目前笔者对宏观和市场的观点较之当时更加乐观;“在红利策略已得到市场较多关注的当下,整体投资性价比无疑有明显下降,至少在相对收益率层面有见顶的风险”(2024年一季报)——9月份恒生高股息指数港币全收益为12.62%,低于同期恒生指数的18.32%,且远低于成长风格的恒生科技指数的33.49%。但当时是根据宏观研判和资产性价比做出的判断,从时间来说还是偏早了些;“对成长类资产重视逆境下EPS有机增长的能力,特别是细分快速增长领域(如出海、极致性价比品类)的佼佼者”(2024年二季报)——我们近期选择重仓的成长类个股反映了我们的观点;“下半年港股市场有可能会呈现“上有顶、下有底”的较宽幅箱体式震荡行情,投资端需要重点把握结构性、波段性机会“(2024年二季报)——目前看个人的判断失之偏保守了。恒生指数在10月7日一度突破23,000点;“当下港股的投资气氛较之前已有明显回暖,但我们尚未有充分证据敢断言市场已经完全脱离存量博弈的窠臼”(2024年二季报)——可能还是保守了。当时是有一分证据,只敢说一分话。有七分证据,只敢说七分话,不敢说八分话。投资收益是认知的变现。基于以上的(有正确也有错误的)认知,我们在三季度总体保持了港股的高仓位,而且在市场有明显回调之后,把总体仓位从二季度末的约80%提升到了三季度末的90%。在投资策略上,我们坚持了(有改进和增强的)哑铃型投资布局。价值类和成长类股票的分布大致平衡。价值类股票的表现,直到三季度最后一周之前,都还算中规中矩。而我们精挑细选的成长类公司,基本不负重托,以一当多,在近期的市场风格变换时起到了净值拉升急先锋的作用。基于此较为均衡的布局,我们年初至今的表现与大市大致相当,但因成长类股票在组合中的权重还是不够重,在近期的市场急升中并未跑赢港股指数。那么,我们的想法应该做什么样的改变?这次行情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能走多久?能走多远?这都是很重要却也很难回答的问题,生活在当下的我们,只能尝试着先来整理出些头绪:首先是取决于我们对政策的理解。这次果决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我们相信会对未来中国乃至世界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经济见底已经基本被金融市场定价成为了共识,后续的政策工具箱会是最坚定的后盾。我们要坚持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国家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这一重要战略。于此同时,也需敏锐地认识到战术上的新变化,乃至于过去一段时间内一些发展范式的重要甚至根本性变化,理解新的可能的破局之道。“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及时认识市场的变化和把握住机会,坚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而不是轻易去下断语。因为,傲慢和轻信同样都不可取,都是我们加深认知的障碍。然后是看对未来境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预期。港股市场短期在边际上显著受益于全球流动性放松与中国政策对发展经济和资本市场的积极定调,估值中枢已经得到明显的修复。但毋庸讳言,全球通胀预期、大国博弈、地缘政治事件和全球供应链安全等在2024年余下的日子里乃至明年初估计仍会不乏新的变数。11月美国大选的结果也将会对不少大类资产价格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这些都是全球市场波动性的重要来源。中短期港股估值迅速回补后,预期资本市场交易主线仍会回到中长期主要矛盾上,即中美经济政策与大国博弈形势的影响。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中国经济走向复苏,美国经济软着陆这一情形出现的概率还是最大的。相应的,对于股票资产的估值中枢,也应该做出合理的定价。另外,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海内外投资者预期和风险偏好的中长期结构性变化和短期周期性变化也非常值得关注。我们会充分利用好团队兼备境内外视野,信息灵通的优势,充分感受市场的水温和参与者的节奏,努力踏好投资的大小节拍。我们预期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坚持高仓位运作,甚至必要时也会不乏倾情投入的热忱。毕竟,当形势比人强的时候,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具体说来,会加大在优质成长类资产上的投资力度。只要估值上仍有合理空间乃至安全边际,就会积极考虑配置。在组合阶段性倾向于成长风格的同时,我们也仍会适度保持组合的均衡性。在不同行业,不同风格,不同宏观敏感性的投资标的中精选个股。我们会更注重公司基本面质量和性价比,在整体市场回暖的过程中继续努力挖掘兼具成长性、稳固护城河和安全边际的公司。用阿尔法去在一定程度上平滑贝塔的波动。同时,作为一个在港股市场上摸爬滚打十多年的老兵,我也会时刻注意保持一份惕厉之心,随时注意市场的变动,努力控制回撤。毕竟,即使是大牛市,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有时花车变回南瓜可能也只需要一瞬之间。我们很难估计全球二次通胀和美国经济硬着陆的风险哪一个更大。我们也并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就算大牛市真的来了,最终比拼的也是尘埃落定后的收益率。正如体育界所说的:进攻赢得比赛,防守赢得冠军。此时此刻,作为投资人,我最关切的不是短时间内能否跑赢大盘指数,而是还是当一切尘埃落定之后,有多少钱可以带回家,而不是“我自得之,我自失之”般的留在了市场里。超额收益来源于择时、行业配置和选股。不管是宏观和行业研判,还是个股分析,都不是件容易的事,都充满了我们的尝试和失误。在对未来市场投资策略积极看好的同时,我们会坚持在这三方面扎扎实实下研究功夫,做难而正确的事。日拱一卒无有尽,功不唐捐终入海。我想,这是我们最希望为每一个信任我们的投资者去努力做的,也是我们应该做的。截至本报告期末大成港股精选混合(QDII)A的基金份额净值为0.8649元,本报告期基金份额净值增长率为8.75%,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为12.72%;截至本报告期末大成港股精选混合(QDII)C的基金份额净值为0.8478元,本报告期基金份额净值增长率为8.66%,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为12.72%。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智能算法生成,不构成投资建议。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