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消息,日前天弘宁弘六个月C基金公布三季报,2024年三季度最新规模0.52亿元,季度净值涨幅为1.62%。
从业绩表现来看,天弘宁弘六个月C基金过去一年净值涨幅为5.0%,在同类基金中排名529/1322,同类基金过去一年净值涨幅中位数为4.43%。而基金过去一年的最大回撤为-1.68%,成立以来的最大回撤为-8.72%。

从基金规模来看,天弘宁弘六个月C基金2024年三季度公布的基金规模为0.52亿元,较上一期规模5728.01万元变化了-480.96万元,环比变化了-8.4%。该基金最新一期资产配置为:股票占净值比11.66%,债券占净值比100.52%,现金占净值比8.51%。从基金持仓来看,该基金当季前十大股票仓位达8.07%,第一大重仓股为海尔智家(600690),持仓占比为1.2%。

天弘宁弘六个月C现任基金经理为胡彧。其中在任基金经理胡彧已从业1年又114天,2023年7月6日正式接手管理天弘宁弘六个月C,任职期间累计回报为2.18%。目前还管理着8只基金产品(包括A类和C类),其中本季度表现最佳的基金为天弘安康颐享12个月持有A(012069),季度净值涨幅为1.79%。

对本季度基金运作,基金经理的观点如下:2024年3季度,经济基本面依旧偏弱,有效融资需求不足,货币政策依旧保持宽松,财政政策支出力度偏慢,机构依旧面临着资产荒的压力,但是4月份开始的打击手工补息导致的脱媒效应进入7月份以后逐步消退,广义资管产品的规模逐步趋稳,信用债的资产荒有所缓解,在收益率处于历史低位后,债券市场收益率波动率明显放大,尤其是9月中下旬稳增长政策转向后,收益率出现了明显的回调。运作期内,组合仓位前高后低,逐步降低了组合久期和杠杆,并获利了结了组合流动性偏弱的资产。今年一、二季报中,主要分析了中国股票资产面临的宏观问题,较少讨论个股问题,这是因为在今年三季度之前,中国股票市场处于宏观大于微观的阶段。站在三季度起点上:(1)中国制造业今年Q2后投资增速开始负增长,这意味着产能过剩正式进入了市场化的淘汰进程;(2)包括中美在内的全球央行进入新一轮降息周期,这意味着全球总需求将会波折式、但确定性较强的往上走。因此,中国大部分股权资产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面临的是供给格局改善和总需求上升,这种双击,将系统性推升公司盈利。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本基金将努力挖掘在中国的必需消费、服务业、具有世界级竞争力且产品迭代弱的制造业公司里所面临的机会。(1)一些必需品公司在过去五六年里,通过在上、下游产业链上尤其是产业上游上构筑了新的竞争力,这些竞争力的构建,付出了大量的真实现金支出和无形资产付出,也损害了当期盈利,但加深了护城河,提升了产品和服务的差异性,有较为充分的理由推断,当宏观环境变的有利之后,过去几年的付出和对当期盈利的损害,将有望会获得高回报。(2)一些服务业公司在过去七八年里,利用新技术、新基础设施系统性的提升了服务能力,做大了服务基数,将可选服务真正变成了中国人的必需服务,推升了人们的福利水平。但服务能力的建设,需要高强度的投入,使得过去若干年里,全行业的自由现金流大部分年份为负。站在当前时点上,我们认为当基础服务能力的构建完成之后,未来在投入产出比上将变成:投入和费用支出有上限,但产出将跟随名义GDP,很难看到上限,全行业的投入产出比将出现质变。(3)一些制造业,经过若干年尤其是2021-2024年的高强度产能建设,系统性的降低了该产品的全球成本,通过成本降低的方式提高了人类福利。这些成本优势来自于产业集群、地理区位、基础设施的全方位配套等因素,可见的未来难以撼动。通过成本优势形成的优势产业,形成的短期结果是份额增加、利润减少。无论中国还是世界的工业史,任何一个通过成本优势变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时,大概率能发现存在这个“份额增加、利润减少”的阶段。在此阶段,如果能以重置成本买入这些公司的股份,大部分有望能获得较为丰厚的回报。当前,不少制造业公司符合这个买入条件。最后,我们认为市场会逐步进入微观大于宏观的阶段,需要一如既往的勤奋工作,寻找具有持续稳健收益的公司。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智能算法生成,不构成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