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消息,日前万家科技创新混合C基金公布四季报,2024年四季度最新规模1.4亿元,季度净值涨幅为4.54%。
从业绩表现来看,万家科技创新混合C基金过去一年净值涨幅为2.34%,在同类基金中排名3642/4120,同类基金过去一年净值涨幅中位数为15.28%。而基金过去一年的最大回撤为-30.37%,成立以来的最大回撤为-66.93%。

从基金规模来看,万家科技创新混合C基金2024年四季度公布的基金规模为1.4亿元,较上一期规模1.95亿元变化了-5487.28万元,环比变化了-28.16%。该基金最新一期资产配置为:股票占净值比83.5%,债券占净值比1.22%,现金占净值比16.92%。从基金持仓来看,该基金当季前十大股票仓位达42.34%,第一大重仓股为京东方A(000725),持仓占比为6.07%。

万家科技创新混合C现任基金经理为黄兴亮 武玉迪。其中在任基金经理黄兴亮已从业10年又221天,2020年1月7日正式接手管理万家科技创新混合C,任职期间累计回报为-31.53%。目前还管理着12只基金产品(包括A类和C类),其中本季度表现最佳的基金为万家科创板(506001),季度净值涨幅为10.69%。

对本季度基金运作,基金经理的观点如下:四季度市场跌宕起伏,以10月8日当天早晨"千股涨停"的开盘开局,接下来三个月又多次演绎了 卍恐惧与贪婪 卍,但是很多公司的股价在这一年结束,没有回到10月8日早晨那个高点。 u3000u3000本基金四季度最终取得小幅正收益。我们认为超额收益主要来自两个方向的公司涨幅在四季度相对比较明显:自主可控相关和AI相关的公司。年底,我们和基金持有人分享最近我们对于这两个方向的一些思考。 u3000u30001、关于自主可控: u3000u3000原本全球化的供应链分工体系被打破,自主可控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们在半导体产业的自主可控也取得了十足的进步,但是目前仍然有一些环节处于卡脖子的状态,产业界正在努力突破的阶段。如果卡脖子环节突破,我们的设备厂商会迎来比较稳定的扩产订单,先进制程的芯片国产化也会逐渐走通。 u3000u3000落实到我们这个阶段的投资: u3000u3000我们对于国产厂商仍然保持乐观,以时间换空间,在这些积极参与者之中,在估值合适阶段参与,希望能够获得一定的回报。同时如果市场对自主可控的实现阶段性过于热情,希望尖端技术突破可以一蹴而就,我们也会兑现部分收益。 u3000u30002、关于AI: u3000u3000在这一轮chatGPT横空出世之后,我们一直紧密关注产业里的变化。随着时间发展,我们逐渐发现生成式AI可能不是以一个AI爆款原生应用的形式出现,可能就是像基础功能,新式的生产力工具一样嵌入到各种应用中去。Sam Altman认为:AI技术就像晶体管技术渗透到了所有电子设备中一样,AI也将成为提升各行各业生产力的基础技术。就像过去几个季度的北美大厂的季报中提到的,大家都在询问roi的问题,大厂的回答是:用了GPU,用了生成式AI技术之后,原本的业务有所"降本增效",原有业务的护城河也有所加深。 u3000u3000与此同时,在受到算力卡脖子、宏观经济复苏不明显等并不顺风的宏观背景下,中国企业在这一轮生成式人工智能浪潮中,表现超过了我最初的预期,没有被国际竞争对手拉开特别大的差距。相反,在大模型的技术迭代速度没有那么快、阶段性有所放缓的时候,我们再一次次证明,中国工程师的工程化能力,顺应人性的各种应用开发落地能力,在全球仍然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u3000u3000落实到我们这个阶段的投资: u3000u3000一方面,我们认为AI技术的渗透到各行各业过程中,全市场在未来的两三年内,对于算力、运力等一众"卖铲子人"的需求,可能会一直维持在一个比较高的位置,并且技术会有所迭代和变化。 u3000u3000另一方面,在应用端,谁对于AI技术的应用越好,对于原有业务的增益越明显,降本增效的效果越好,可以给到未来更好成长的预期。同时,在智能驾驶领域,在一些全新的具身智能场景中,我们看到大模型的应用有所赋能,在逐步落地。 u3000u3000同时,需要提示风险的是,市场对于AI的关注度日益提升,对于一些应用的落地有一些急切的期待,我们觉得后续的投资收益率会因为阶段性的关注度过高而有所下降。 u3000u3000除了资本市场关注度比较高的自主可控和AI产业之外,我们还一直在自下而上寻找一些可以投资的公司: u3000u3000在过去几年,我们观察到国内企业的"内卷"现象带来收益率的普遍下降,这一现象已经逐渐被市场参与者和政策制定者都有所认知,并努力思考怎么走出"内卷的漩涡"。有一些行业在多年的高资本开支过去,技术进步放缓的背景下,已经率先走出内卷的竞争态势:市场参与者不再扩产,同时控制产能稼动率,按需生产,提升全行业的ROE水平;有一些行业还在探索过程中,通过如行业自律、限制低价竞争等方法,希望引导行业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u3000u30002025年,我们仍然在不确定性的宏观环境下,积极去寻找在供给端竞争格局确定性有所改善的细分行业。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智能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