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消息,日前汇丰晋信价值先锋股票A基金公布四季报,2024年四季度最新规模3.36亿元,季度净值涨幅为2.86%。
从业绩表现来看,汇丰晋信价值先锋股票A基金过去一年净值涨幅为13.21%,在同类基金中排名539/926,同类基金过去一年净值涨幅中位数为15.69%。而基金过去一年的最大回撤为-19.89%,成立以来的最大回撤为-37.09%。

从基金规模来看,汇丰晋信价值先锋股票A基金2024年四季度公布的基金规模为3.36亿元,较上一期规模5.73亿元变化了-2.37亿元,环比变化了-41.42%。该基金最新一期资产配置为:股票占净值比94.15%,债券占净值比0.65%,现金占净值比8.83%。从基金持仓来看,该基金当季前十大股票仓位达26.21%,第一大重仓股为双环传动(002472),持仓占比为3.07%。

汇丰晋信价值先锋股票A现任基金经理为吴培文。其中在任基金经理吴培文已从业9年又118天,2019年5月18日正式接手管理汇丰晋信价值先锋股票A,任职期间累计回报为85.13%。目前还管理着7只基金产品(包括A类和C类),其中本季度表现最佳的基金为汇丰晋信珠三角区域发展混合(004351),季度净值涨幅为8.62%。

对本季度基金运作,基金经理的观点如下:通过价值先锋产品,我们争取打造一个偏向于低估值风格的投资方案。该投资方案重点关注低估值的成长股、高股息率的成长股、处于运行周期低位或上行期的周期股,以及其他可能被价值低估的标的。这些类型的标的,通常在以估值-盈利为基础的价值投资框架中具有相对的估值优势。同时,我们还会对公司质地、业绩趋势、产业趋势等可能明显影响公司价值的因素做综合的考虑。 这个投资方案有几个特点。首先,我们选择的低估值股票,并非仅是静态的估值低。俗话说,"便宜有便宜的道理"。长期来看,单纯买便宜的股票不一定有好的投资效果。我们采用的是复合评价。所选标的一般还有其他方面的优势,尤其是成长性。即低估值的成长股通常会成为我们的关注重点。 其次,我们的持仓通常较为分散。我们不希望组合的表现会被少数个股主导。在较长期的资产管理过程中,我们深知不能盲目自信地认为某些风险会被彻底管控,而分散永远是有效的。并且当持仓相对分散后,产品表现会更多地呈现出方案的特征。这种特征相对容易通过资产配置的方法进行判断。我们非常看重这一点。因为基于资产配置的投资比单纯依靠预测市场更加科学,成功率相对更高。 第三,我们把规则化、流程化与主动管理结合起来。我们的决策基于主观判断对未来基本面的系统性展望。我们在主观判断中用到的投资规则和流程是相对稳定的。我们希望系统性地获取"未来因子"。从因子定价的角度来说,股市是对未来的定价。如果能大规模地合理估计"未来因子",定价判断会更加趋向合理。 过去几年,上述特征在价值先锋产品中表现地比较稳定。这是我们精心设计,严格实施的结果。主动管理虽然有管理者自主相机决策的特征,但也应该基于相对稳定的投资方案。投资中的不确定性无处不在,坚守是为了可以坚信。同时,这也是对汇丰晋信"可解释、可复制、可预期"的投资理念,在产品层面的落实。有助于我们在投资上更科学;也有助于我们的产品被投资者更容易地理解,更容易地使用。面对股票市场,我们一定会有因时而变的投资观点,但我们更希望投资者关注到我们对产品投资方案的坚持。 虽然投资方案是相对稳定的,但我们会在方案的框架内,动态评估具有投资潜力的方向。从一年前开始,我们的投资较多地聚焦到了"新质生产力"和"大众消费",持有了数量较多的相关标的。这是我们根据过去一系列宏观经济和宏观政策的趋势,做出的重要调整。虽然这些标的在2024年上半年,总体走势并不亮眼。但在9月末大盘拐点后,开始有积极的表现。我们判断,新质生产力和大众消费板块目前仍处于相对低估的状态,仍然是我们2025年的投资重点。 回首2024年,上半年市场出现了比较普遍的回调。仅少数大市值和高股息特征的标的相对抗跌。很多前景较好,我们认为已经比较低估的标的也出现了相对明显的回撤。市场演绎的核心逻辑是,重视当下的高股息特征和大市值特征,而对其他公司特征的定价相对不足。我们在过去几期季报中反复指出,这种较为极端的保守风格在A股历史上虽不常见,但也有过先例。比如2013、2018年。值得重视的是,历史上类似的市场表现之后,反而出现了偏成长风格,或偏高ROE风格的投资机会。这提醒我们,过去的市场趋势并不一定决定未来,甚至过强的趋势反而容易产生错误定价。 2024年三季度末,市场出现了重要转折。市场总体显著上行,并且成长风格和高ROE风格反过来上涨更加显著。这一变化符合我们此前提到的投资规律。即成长特征和高ROE特征也应该获得充分定价。市场的定价重心在不断轮换,从而在长期保持了动态平衡。这次不过是规律的又一次再现。 9月下旬中央政治局会议果断部署了一揽子增量政策,使得社会信心有效提振。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稳住楼市股市",做出了明显的积极表态。所以我们认为2024年三季度以来的市场拐点,具有坚实的投资逻辑。经济具有周期性,股市通常会领先反应。我们要敢于在向下波动的过程中,看到向上波动的可能,并且提前修正资产定价。 未来一年,我们仍然重点看好"新质生产力"和"大众消费"的投资机会。重要的投资机会往往扎根于产业革命的大势和时代的大势之中。我们首先要看到,目前我们正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过去两年,一系列中央会议已经多次做出了这个论断。我们也做过详细说明,全球已经进入新一轮科技创新集中涌现的时期。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自动化、智能化技术,以及低空飞行、生命科学、商用航天、卫星通讯、虚拟现实、核能等众多重要领域,都出现了关键的技术进步。时隔30多年,新一轮"康波"周期正蓄势待发。 我们要特别指出,科技创新在人类历史上并非是线性发展的,可能在相隔较长时间后,出现一些集中涌现的阶段。这是一个特殊现象,不能轻视。我们要预备科技创新集中涌现,以及中国在新质生产力方面持续加大投入这两个核心假设,对投资可能带来的重要影响。2024年三中全会指出,要"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指出,2025年要"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过去两年部分全球科技领域的核心公司,在基本面和定价上已经有了相当正面的表现。相比起来,国内市场上的表现仍然是相对不充分的。25年我们会继续重点关注新质生产力,尤其要重视海外创新向国内扩散,以及上游新技术驱动下游新应用等产业趋势。在本产品中,我们较为系统地梳理了相关领域里具有较好盈利能力,并且PE估值相对较低的公司。 另外,我们继续看好"大众消费",其中包括医药。"大力提振消费"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25年布置的第一条重点任务。"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这些都会为大众消费的提升提供基础。过去几年消费板块总体处于回调过程,当年的估值压力已经显著释放。有较多标的甚至已经可以按股息率和PB估值。这批上市公司普遍具有较强的品牌力,具有较稳定的盈利能力,历史上甚至通常具有估值溢价。我们认为从长来看,当前是一个值得投资的时点。 最后,站在中长期的维度上,我们相信2025年正孕育着丰富的投资机会。中国资本市场仍将为投资者创造资产增值的机会。我们将继续平衡把握机会和风险,保持不骄不躁,科学、理性的态度。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智能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