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金 - 基金视点 - 正文

2006基金业四大看点透视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齐轶 2005-12-26 08:55:56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在关注三家银行系基金公司旗下基金净值变动,中国基金业结束了2005年的“银行基金年”,明年的基金业又会出现哪些重大变化呢?业内专家预测,06年在基金公司管理层股权上或有重大突破
在对三家银行系基金公司旗下基金净值变动的关注中,中国基金业结束了2005年的“银行基金年”,明年的基金行业又会出现哪些重大变化呢?  
  
  管理层美梦成真?  
  
  一位知名基金公司老总曾表示,自己40%的精力用于应付股权变动带来的“麻烦”,如果不这样,公司会经营得更加出色。此外,由于基金公司高管的产生与任免取决于股东,基金公司管理层的决策难免会受到股东方面的干扰,这也是基金公司乃至整个行业追求短期利益,部分基金公司在投资运作、基金交易中存在利益输送问题的重要原因。  
  
  业内专家预测,2006年在基金公司管理层持股政策上或有重大突破。  
  
  由于管理人持股能有效改善基金公司面临的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经营层预期不明确的情况,因此监管部门一直对其有所考虑。在此前的股改进程中,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机制在政策上的“突破”为基金公司管理层持股打开了空间。日前在深圳召开的基金年会上,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公开表示要认真研究形成机构投资者内部有效的激励机制,相信这样的表态给不少基金公司高管带来了新的希望。  
  
  基金淘汰年真的要来? 
  
  叫喊了近两年的“基金淘汰年”怕是真的要来了。  
  
  就管理规模而言,截至2005年9月底,在所有基金公司中持有基金份额超过百亿以上的基金公司13家,其持有基金份额占基金市场总规模的72%。其中规模最大的南方基金规模为526.29亿,而管理基金规模最小的公司仅有3.39亿份。随着银行、外资,甚至保险系基金参战后,小公司的生存空间将被急剧挤压,某些在渠道、品牌、业绩等方面均无优势的基金公司,被收购或是重组在所难免。  
  
  截至2005年3月1日,已有7家商业银行向监管部门提交了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的申请。如今仅有3家银行系基金公司成立,鉴于目前基金业已出现过度竞争的迹象,相信其它银行采用收购现有基金公司的方式可能性较大。 
  
   另一方面,外资进入中国基金行业的步伐可能会更快,在富通投资将对海富通基金的股权提高到49%后,至此共有5家合资基金公司的外资股权达到49%。在目前外资进入证券公司遭遇一定障碍时,参股基金公司显然是进入中国证券市场的“捷径”。  
  
  销售渠道会大大拓宽?  
  
  销售渠道一直困扰着众多基金公司的老总,随着银行系基金公司的成立,这个问题更加严峻了。在今年股票型基金遭遇“发行寒流”时,银行系基金的发行走出了“独立行情”。据了解,银行系基金发行对非银行系基金的冲击除了银行内部政策使得银行员工更为重视推销本系统发行的基金外,还表现在银行的一些核心客户都被纳入银行设立的基金发行计划中了。此外,对基金公司而言,另一主要代销机构的券商渠道也并非顺畅。  
  
  痛定思痛后,不排除在2006年可能有个别公司开始寻找除银行、券商以外的渠道。对一些有远见的公司而言,一直在致力于开拓银行、券商以外的代销渠道,以摆脱对银行渠道的依赖,如“电子直销”和“电子代销”的电子商务方式。  
  
  2005年,网上销售的增速已经快于银行、券商的代销业务的增速,国内基金业的基金电子商务由以往的交易平台进一步向营销中心过渡。华安、易方达、上投摩根主推“电子直销”都颇有成效;采用“电子代销”的有招商基金和银华基金,他们分别借力招商银行网银平台和上证交易所的“上证基金通”。  
  
  就销售方式而言,明年最大的悬念是如果保险公司获准成立基金公司,它是否会把“走家串户”的行销理念带到基金行业,到那时,“像卖保险一样卖基金”就不是调侃,而是名至实归了。  
  
  封闭式基金可算熬到头了  
  
  在2006年,另一个让人期待的事情就是终于有封闭式基金要到期了,一直“憋屈”在封闭式基金里的持有人终于有“熬到头”的感觉了。  
  
  业内专家介绍,封闭式基金到期后,有清算和转为开放式基金等解决途径。该人士预测,封闭式基金到期后转为开放式基金的可能性最大。以首只到期的基金兴业为例,其截至上周末的折价水平为8.5%,相信以后该折价会小幅下降。该人士分析,如果基金的折价在5%以内,即大致与基金将股票变现而产生的交易成本和冲击成本大致相当时,持有人选择清算和选择将其转为开放式基金的区别并不太大。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