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创新已经落后于证券公司的产品创新,信托公司的产品创新。"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资产托管部总经理刘长江一语惊人。
有此担忧的并不是刘长江一个人。在日前举办的首届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年会上,与会的基金业人士不约而同地认为,今年中国基金业将面临更加深刻的市场变革,应对这场变革的唯一途径是全行业加快创新步伐。
工商银行资产托管部的副总经理王立波的观点最具代表性。2001年以来,基金财富效应没有得到体现,除了市场本身的原因外,基金财富效应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的基金产品同质化严重,可选择的投资品种有限。基金业要摆脱被动局面,只能依靠创新。
产品创新能力落后已经成了基金业发展的瓶颈。导致产品创新能力落后的最大根结在于基金公司重引进和模仿国外、同行现有产品,轻客户和市场需求,盲目借鉴国外经验的做法使得国内基金产品同质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基金公司在产品创新方面的落后导致其市场份额正在被券商、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后来居上的资产管理机构逐渐蚕食,基金公司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推出适合特定持有人的创新产品将成为未来推动基金业发展的最大动力和契机。
交银施罗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谢红兵称:事实证明,产品创新是推动基金公司和行业整体飞跃的最大动力源泉。目前基金公司在面临市场挑战的同时也迎来了历史的机遇,要脱颖而出就必须专注于产品研发,通过产品的精细定位基础上的创新来实现公司的快速发展。
在产品创新方面,托管银行的作用同样重要。刘长江表示,基金产品的创新主导权仍然在基金公司的手里,但在落实上却需要托管行的大力支持与协作。银行在基金产品的创新过程中,特别是托管银行在基金销售中应当发挥作用。要充分发挥托管银行在特定市场的投资专长,积极参与基金产品的设计,为基金的保值增值献计献策。其实,托管行已经在基金产品创新方面发挥相当的作用。据中国工商银行资产托管部负责人王立波介绍,2005年托管银行配合基金公司设计推出了货币市场基金、中短债基金等创新品种,并获得了成功,今后托管行将更积极参与到基金产品的创新中去,积极研究QDII等新业务。
在产品创新成为业内共识的同时,基金业的制度创新也呼声日高。全国人大财经委证券投资基金法起草工作组首任组长王连洲教授提出,当前最需要全行业高度重视和攻坚的问题,应当是基金行业基础制度建设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改良和创新。
王连洲教授建议应尽早推出基金公司的淘汰机制,对于经营业绩一直较差、管理混乱、不再具有基金经营资格的基金管理人,应当考虑尊重基金持有人大会的意向,及时进行自愿优化调整,将所管理的基金转到其它基金管理人管理。
通过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及市场各方的共同参与,通过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产品创新,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出更多满足投资者需求的投资品种和交易制度,增强基金行业的财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