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金 - 投基有道 - 正文

封闭式基金峰回路转露金色

来源:证券时报媒体 作者:黄永耀 2006-06-06 11:45:28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随着与国际化接轨,价值被严重低估的封闭式基金其价值回归所产生的飙升行情只是时间问题。因为资本的自然属性是逐利性,任何价值严重被低估的资本市场最终都可能会成为游资的攻击目标。
近期平均折价率已经高达41.33%封闭式基金再度引起市场的高度关注,笔者认为,封闭式基金已经迎来历史上难得的大机遇。

  价值被严重低估  

  资料显示,上周封闭式基金整体折价率继续上升,54只封闭式基金整体折价率已经高达41.33%,折价率最高的已近49%。而不久前的资料表明,美国180只封闭式基金加权平均每份额的折价率也只有5%左右,最高折价率的基金也只是20%左右,两者差距惊人。笔者认为,随着与国际化接轨,价值被严重低估的封闭式基金其价值回归所产生的飙升行情只是时间问题。因为资本的自然属性是逐利性,任何价值严重被低估的资本市场最终都可能会成为游资的攻击目标。典型的如去年严重被低估的商品期货市场所走出的大牛,又如去年价值被严重低估的韩国、印度和日本股市均出现40%以上惊人的升幅,我国股市沪指更由去年中的998点升至近期的新高1695点,升幅高近70%,而近一两年来,江浙民间资本投资和投机楼市令到楼市价格出现飙升更是将资本的逐利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封转开”已没有法律障碍  

  最近市场关于封闭式基金“封转开”的市场预期已经越来越强烈,根据2004年出台的《证券投资基金法》第65条规定:“按照基金合同的约定或者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的决议,并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核准,可以转换基金运作方式。”具体说,只要持有33.33%以上份额的基金持有人表决通过,并经证监会核准,封闭式基金即可实现向开放式基金的转型。可见,封转开已经不存在法律,只是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细则和“先行者”。至于以往害怕“封转开”对市场的冲击,随着大牛市的到来了荡然无存。近日基金发行再现“井喷”般的热烈场景,百亿基金再次诞生,可以想象,如果由百亿基金以一定的折价优惠接盘折价率较高的封闭式基金,将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因为它可大大节省百亿基金的建仓成本和时间,正如“新老划断”只能在牛市中进行一样,现时是解决封闭式基金被边缘化和试点“封转开”的最佳时机。

  买基金等于折价买蓝筹  

  近年来,不少投资基金的投资收益水平跑赢了大市。它们持有的不少重仓股是两市中的大牛股,因此,买入折价率较大的封闭式基金就相当于折价买蓝筹和买大牛股,同时将未来市场的风险由经验丰富的基金经理人来承担。而且,封闭式基金也有望迎来分红的利好。由于我国股市自2001年以来长达5年的大熊市令到封闭式基金的净值大多在面值以下,无法向持有人分红,从而令投资者对买卖和持有封闭式基金逐渐失去信心和耐心。而随着今年以来股市的走牛,绝大部分基金已经扭亏为盈,回到面值以上,重新具备了分红条件。据有关资料介绍,5月份内已有47家次的偏股基金推出分红方案累计分红数额接近25亿元。同时5月份的基金分红方案也格外优厚,45只基金平均分红比例达到6%,分红最高的方案更是高达20%。因此,如果更多的封闭式基金采取年中分红,不但可以增强持有人信心,而且可以大大降低市价,增强其吸引力。

  有望诞生收购兼并题材  

  自去年开始,证监会收紧了基金公司的审批权,取得基金公司牌照的难度加大,加上大牛市令基金管理公司的资产在增值,所以基金管理公司的兼并价值正在不断提高。新加坡星展银行6月1日宣布,它将通过其全资子公司星展资产管理公司持有长盛基金33%股份,收购现金总额为1.749亿元人民币。笔者认为,如果政策放宽,将使基金管理公司日后诞生更多外资并购题材。而折价率较高的封闭式基金因其内在的投资价值,一旦被外资相中也有望产生外资并购题材。

  在基金板块中,建议关注折价率最高的几只封闭式基金,如基金裕隆(184692)、基金裕阳(500006)和基金鸿阳(184728)等。
(广州万隆)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