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金 - 私募论市 - 正文

210只私募赔本赚吆喝:亏损最大63% 5大悲情私募

来源:投资者报 作者:薛玉敏 2011-01-17 09:18:27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给客户赚了钱,管理费才有的拿。”

  对于阳光私募来说,这是和公募最根本的一个区别。为了生存,私募最基本的门槛就是净值要超过1元或者100元。在阳光私募产品发生井喷的2010年里,有的私募,甚至在合同条约规定净值增幅在30%以上才能提取报酬,来应对激烈的竞争。

  数量的增多,加重了私募界的良莠不齐,加大了内部的业绩分化。截至去年年底,有高达三成的阳光私募净值在1元或者100元以下。

  根据统计,净值增幅发生亏损的达到210只产品,最大的一位亏损者为金鹏1期,亏损的幅度达到63%。《投资者报》得到的最新消息是,该产品正在寻找新的私募管理人。

  记者注意到,产品自成立日期起亏损超过30%的有五位私募经理,包括阮杰、曾祥文、龙小波、郑拓以及蔡杰。

  三成净值未回归

  近两年来阳光私募发展迅速,动辄年均百倍的涨幅,令市场惊佩。

  不过正如硬币的两面性,私募产品有风光无限的优等生,也有业绩“跌跌不休”的差等生。去年,就有83只私募信托产品不得已清了盘。

  当然未清盘的产品,就不见得私募产品亏损不大。很多产品由于合同里未规定清盘的触发机制,投资者不得已要么赎回,要么苦苦挣扎。

  数据显示,2010年,处于存续期的843只非结构化产品中,有221只产品自成立日期起,未回到净值1元;如果考虑到私募基金的建仓期,剔除最近三个月成立的私募基金,仍然有210只。

  也就是说近三成的私募未能给基金持有人带来收益,相应的,他们也没有管理费可以提成,纯粹是赔本赚吆喝。

  有人可能发出疑问:产品建仓期不同,有的正好在股市的高点,有的正好在2008年的底部,两者收益自然会有差异,不能统一而论。

  但是,对于基金持有人来说,何时建仓和他们没有关系,他们最关心的是业绩,何时实现正收益。

  数据显示,随着2009年的一波小牛市,以及2010年的结构性牛市,私募基金在2007年下半年和2008年上半年建仓的私募基金中有105只产品的净值在1元或者100元以上,其中22只实现了大反转,业绩增幅达到100%。

  五大“悲情”私募

  在波诡云谲的资本市场,有人上了“天堂”,有人下了“地狱”。

  鑫鹏1期的投资经理阮杰便是后者。其管理的产品是在2007年12月30日成立,当6个月的封闭期结束后,净值就从100元跌至了45.84元,当时钟指向2008年11月20日时,净值已经跌至31.72元。此后,尽管大盘指数大涨,但鑫鹏1期的净值就再无多大波动,一直在31.72波动,截止到2010年的12月20日,净值仍为36.09元。

  由于这只产品让基金持有人亏得只剩下了“裤衩”,2009年阮杰和信托单位深国投被告上了法庭,结果如何,未能找到资料,但这只产品仍然继续存在。

  阮杰,曾被冠以“西部私募第一人”的称号,多次在“实盘炒股”大赛中夺冠。他的错误主要在于2008年仓位太重,到年底又畏手畏脚,不敢加仓。他信奉靠软件指标来操盘,其公司还有一个业务是销售炒股软件。

  令人指摘的是,一方面阳光私募信托账户巨亏,另一方面实盘炒股大赛中2009年5月~8月获得93.25%的收益,市场不得不质疑阮杰的职业操守。

  近日,《投资者报》记者从一位私募得到的消息是,鑫鹏1期的信托单位深国投有意寻找新的私募管理者来接盘,阮杰对此账户已经无能为力。

  第二位悲情私募是深圳市龙票资产管理公司的投资经理曾祥文。他管理的龙票1期,自2008年1月29日成立,到2010年的12月25日,其净值在55.51元,亏损幅度达44.49%。曾祥文,券商资产管理投资经理出身,在衍生品交易领域有研究。

  第三位悲情私募基金经理是来自深圳市柏恩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的龙小波,他管理的龙马产品正深陷清盘风波。据了解,旗下的龙马2期已经在去年11月被清盘,龙马1期的单位净值也滑落至55.51元,也将面临被信托强制清盘的风险。

  龙小波曾任职于深圳证券交易所、大鹏证券副总裁、大成基金总经理。在基金行业,龙小波曾是一个强势的基金公司老总,其名声可与华夏的范勇宏、博时的肖风、华安的韩方河、南方的高良玉媲美。2004年,龙小波作别大成基金,由公募转作私募,成立深圳柏恩投资。

  亏损排名第四的则是上海好望角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郑拓,管理的深蓝1号和好望角3期三期,自成立日起的亏损达到34%左右。郑拓,是公募经理中转身做私募较早的一批,去年的12月,因在交银施罗德任基金经理时涉嫌老鼠仓被调查。但是能明确的是,这位昔日的明星经理没能在私募中吃得开。

  上海鑫地投资管理公司的投资经理蔡杰成为第五位不幸的“阳光私募”。其管理的产品鑫地1期净值仅有68.97元,跌幅达到31%,曾自掏腰包补偿基金持有人。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