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金 - 基金论市 - 正文

博时基金杨锐: 要买中国未来30年经济发展的原因

来源:证券日报 作者:马薪婷 2011-01-17 10:50:31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尽管巴菲特不喜欢带轮子的股票,我想他说的应该是美国的轮子,新兴市场的轮子还是风景这边独好。”

  一句话,透露出了杨锐幽默的个性。

  他是博时基金副总裁,也是基金经理。他既管理混合型基金又管理1只QDII。他所管理的博时平衡配置混合基金,目前净值已经超越了2007年大牛市时6000多点时的净值。这在偏股型基金中为数不多。

  业内评价他“擅长以国际宏观视野来分析经济形势”。

  去年杨锐就一直看好黄金股,看好受益于人民币汇率改革和持续的消费升级和内需推动的航空股。

  这在他所管理的博时平衡配置混合型基金中均有所体现。事实也证明,该基金一直重仓持有的两大龙头股票山东黄金中金黄金在去年逆市分别上涨了31.68%、27.26%。而航空股的表现也惹人喜。

  在2009年底,杨锐就提出了全球史无前例的宽松货币政策可能引发的问题,一年之后美联储的二次量化宽松、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等问题接踵而来,给全球经济带来深远影响。

  杨锐指出,2011年A股市场投资应关注货币巨潮中的结构转型,对扩大内需要有新的理解。扩大内需不单单是需求管理,还要依靠供给管理,从而在更深层次上看待中国经济转型的驱动因素和方向。

扩大内需需要新理解

  记者:您所说的扩大内需的新理解具体涵义是什么?

  杨锐:扩大内需不单单是需求管理,还要依靠供给管理,从而在更深层次上看待中国经济转型的驱动因素和方向。扩大需求的核心是扩大消费需求,如果收入分配结构不调整,产业结构与要素投入结构不转变,扩大消费需求的目标就很难实现。政府应降低微观主体对需求扩张政策的严重依赖,积极发挥供给政策的激励,着眼于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

  在投资方向上,要买中国未来三十年经济发展的原因,而不是中国过去三十年的结果。过去三十年成就了许多大市值行业和大市值公司,但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驱动因素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人口红利的逐步终结、新消费人群的消费取向,决定了中国未来很多行业的成长空间。对80后、90后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社会学层面,而要深刻地从经济和产业角度理解,从而发现投资机遇。

关注货币巨潮中的结构转型

  记者:您在2009年9月份有一个演讲,大体意思是要站在更高的高度来看认识和理解我们面临的经济形势,分析框架借用了黄仁宇的宏观历史观(Macro Histroy),说要在30000英尺的高度来看货币转型的问题。那么,目前您觉得还是要从这个角度来看吗?

  杨锐:是的,现在看这个角度是对的。

  全球经济再平衡是个长期过程。在实体经济方面,未来几年,中国经济发展将进入下一个阶段,即从追求速度转到追求质量。而美国再平衡过程就是美国居民需要减少消费,增加储蓄,两方面来看,未来全球经济将进入一个低速增长阶段。

  在全球经济从失衡到再平衡的过程中,全球货币体系也面临新的挑战。在原有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中,一个主权国家的货币——美元成为了全球货币,容易出现“美元是我们的货币,你们的问题”。

  在上述两个大背景下,站在30000英尺的高度来看,未来全球经济正进入一个新的海域:我们之前从来没有碰到过类似的问题,凯恩斯的经济学解决了1929-1933年的大萧条,但此后是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盛行,以至于目前到了另外一个极端,“直升飞机南克”说“现在我们都是货币主义者了”。

  未来我们可能会面临着长期经济减速,且通货膨胀的外部环境,而我们在理论上没有太多准备,在实践中没有太多经验,我们在进入一个充满挑战的海域。

  全球解决次贷危机导致了金融危机债务化,而债务危机最终只能是货币化解决。杨锐认为,全球货币巨潮汹涌,国际货币格局的变化提供了资产价格上涨的外部环境。

  目前国际货币强烈追逐日元、黄金、石油和农产品。国内市场除地产吸收了一部分流动性外,其他诸如高档葡萄酒、玉石、大红袍等也受到资金的青睐。从证券市场的配置角度看,贵金属、稀有金属存在一定机会。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