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散尽,转眼春回大地,《中国基金报》即将迎来一周岁的生日。
一年之前,《中国基金报》怀着对中国资管行业现代化、国际化、跨越式发展的美好憧憬而诞生;一年之间,《中国基金报》伴随并守望着中国资管行业向开放、包容、多元的新格局奋力前行;一年之后,《中国基金报》与资产管理行业一起站在了中国社会经济新常态的起跑线上,沿着优化、调整、升级、转型的改革跑道,踏上创新发展的新征程。
过去一年,在新《国九条》颁布和证监会《关于大力推进证券投资基金行业创新发展的意见》出台的大背景下,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生了全面、深刻而显著的变革。这样的变革存在于行业格局、监管模式、治理结构、业务及产品类型等方方面面,其所形成的市场化、多元化、国际化的新格局、新模式、新结构、新业务、新产品将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不断优化、调整和演进,这是中国资产管理行业所面临的新常态,也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组成部分。
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新常态”意味着中国资管行业优化、调整、改革、创新的任务将长期存在。根据去年6月基金业协会发布的《资产管理行业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到202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预计达110万亿元人民币,资产管理行业规模与GDP之比有望提高到主要新兴市场35%的平均水平,这意味着8年后资产管理行业规模目标将达到38.5万亿元。而基金业协会公布的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私募基金管理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总规模约20.5万亿元,显然离目标还有较大差距。此外,“征求意见稿”也指出,公募基金存在资产管理规模小、市场渗透率低、养老金等长期资金参与度低、创新能力不足、产品结构不合理、市场开放与国际化程度低等问题。所有这些都意味着中国资产管理行业改革创新的任务依然艰巨,资产管理机构必须适应新常态下转型发展的漫漫征途。
作为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的专业媒体,《中国基金报》同样置身于中国社会经济改革发展的新常态下。《中国基金报》在坚守新闻媒体社会责任的同时,正在努力顺应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新常态,不断丰富传播手段、优化采编流程、提升新闻报道质量、提高理财资讯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从而更好地为广大投资者服务,帮助其做好经济新常态下的投资理财。同时,《中国基金报》也在持续关注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创新转型优化发展的新常态,为投资者、资产管理机构以及监管部门之间架起更为畅通的沟通桥梁,为资产管理行业在新常态下的发展提供“传声筒”、“扩音器”,以及能及时发现缺陷问题的“显微镜”。
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改革创新及优化升级是各行各业顺应时代发展的主旋律,《中国基金报》愿与中国资产管理行业一道迎接新常态,踏上新征程,为中国财富管理市场的发展壮大、为满足广大投资者日益增长的理财需求贡献自身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