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金 - 基金动态 - 正文

行情低迷公募基金经理奔私趋缓 7月无人出走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丁宁 2015-08-26 09:05:32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伴随市场行情持续震荡,上半年达到高潮的公募基金经理“奔私”趋势戛然而止。据好买私募数据中心统计,在其数据库有覆盖的公募基金经理中,7月“奔私”的公募基金经理数量为零,新成立的私募基金数量也从单月千余只骤然降至400余只,回到去年二季度的水平。

王卫东、王鹏辉、邱国鹭……延续多年的公募基金经理“奔私”在今年上半年达到高潮,知名公募基金经理“奔私”成为业内普遍现象,私募基金规模迅速扩大;然而6月中旬以来A股持续调整,使得准备“奔私”的公募基金人士“望而却步”。

好买私募数据中心统计显示,在其数据库有覆盖的公募基金经理中,今年上半年,每月都有公募基金经理“奔私”,各月“奔私”人数分别为3人、7人、5人、3人、3人和6人;但到了7月,“奔私”者的数量为零。

同时,成立的私募基金产品数量也骤降,7月成立的私募基金共有434只,而今年二季度成立的私募基金数量还高达4266只,月均1422只产品成立。据此测算,7月成立的私募基金产品数量只是此前二季度每月平均水平的三成左右。

分析人士表示,“奔私”潮暂趋平静,除了“该走的人也走得差不多了”,最重要的因素还是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8月25日,上证指数击破3000点关口,报收2964.97点,当日跌幅7.63%,深成指数收盘报10197点,日跌幅7.04%,创业板收盘报1990.71点,跌幅同样达到7.52%。

基础市场的剧烈震荡使得私募产品表现乏善可陈。好买基金统计显示,7月份纳入统计范围的私募基金中有51.63%为负收益,48.37%为正收益;截至8月25日,今年以来清盘的私募基金数量达到了1233只。

某位新近“奔私”的基金经理甚至表示,现在渠道都积压着不发产品,除了跟老东家合作几个小产品之外几乎没有什么收入,公司运营成本固定,各种事项都要花销,压力很大。“之前有几个在公募的朋友考虑也出来一起干,但现在大家的态度似乎都有点后退,毕竟待在公募没有运营的压力”。

“下海没想象中容易。”沪上成立于今年初的某家私募基金总经理坦言:“原来在公募的时候搞好投资就行,现在注册登记、场地选址、水电房租什么都要考虑,挺操心的,初创期没办法,以后可能会好点。”

在上述基金分析师看来,私募的成立门槛较低,恰逢去年开始行情走牛,因此扩容迅速;而当市场出现调整,“底子薄”的私募机构将面临比公募更大的生存挑战,“行业面临大洗牌,此时选择进入私募行业需要更坚定长远的规划和更强大的资本支持,一般人不太敢玩”。

另一方面,除了还未“奔私”的基金经理暂时决定留在公募之外,个别已经“奔私”的“过来人”如今内心也萌生了“回头是岸”的想法。

“在公募的时候,即使没有产品,也有大股东养着,到了私募则不同,这里是不养闲人和庸人的。”某私募人士表示,最近打算先“返公”,通过公募获得稳定收入度过A股调整期,等到行情明朗了,再重新“奔私”。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