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金 - 基金动态 - 正文

阳光私募“进军”公募破局 鹏扬基金获批设立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丁宁 2016-07-15 08:46:55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阳光私募“进军”公募终现破局迹象。证监会最新信息显示,6月28日,鹏扬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获核准设立,前华夏基金固定收益总监、北京鹏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爱斌占股55%,上海华石投资有限公司占股45%。

据悉,为杜绝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和道德风险,鹏扬基金成立后,杨爱斌将专注公募,鹏扬投资也将停止私募业务,原有未到期产品也有可能转换平移为鹏扬基金的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

这意味着,鹏扬基金的设立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私募机构进军公募,而是彻底的“弃私转公”,这被认为是其公募申请率先获批的最重要因素。与此同时,仍有多家大型私募机构申请设立公募基金公司处于待批状态,它们将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圆“公募梦”,市场依旧在等待。

鹏扬基金获批设立

基金行业又添新军。6月28日,鹏扬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简称“鹏扬基金”)获证监会核准设立,这是继汇安基金、先锋基金、中航基金、恒生前海之后,年内又一家获得证监会核准批复的公募基金公司。

工商注册登记信息显示,鹏扬基金已于7月6日成立,注册资本金1亿元,其中杨爱斌占股55%,上海华石投资有限公司占股45%。

资料显示,杨爱斌为前华夏基金固定收益总监,其于2011年创业成立北京鹏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并任总经理;而鹏扬基金的二股东华石投资亦是鹏扬投资的二股东。

鹏扬投资专注于固定收益投资,成立不到5年资产管理规模已超400亿元,是中国管理资产规模最大的债券类私募基金管理公司之一。

“非典型”的弃私转公

鹏扬基金的获批设立,意味着阳光私募大佬涉足公募基金终于破局。

“作为一家由来自阳光私募的专业人士设立的公募基金公司,鹏扬基金的设立对丰富公募基金行业的供给端具有积极意义。”分析人士表示。

据悉,鹏扬基金成立后将重点发展公募基金业务,且依旧专注固定收益投资,深耕普惠金融。

需要指出的是,从操作角度看,这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私募机构进军公募。据悉,为杜绝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和道德风险,鹏扬基金成立后,杨爱斌将专注公募,鹏扬投资亦将停止私募业务,其原有的投研团队也将平移至更为广阔的公募领域。

至于先前未到期产品如何处置,业内人士推测,相关产品可能逐步转换平移为鹏扬基金的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

“也就是说,杨爱斌这次属于彻底"回归公募"。”上述分析人士表示。

对于其彻底回归的原因,坊间推测,债券主要客户为机构投资者,但机构投资者的委托对象又以公募为主,因此拿到公募牌照,获得机构的委托资金更加方便。

事实上,目前公募行业专注于此领域的基金公司为数不多,鹏扬基金在公司发展初期聚焦于债券投资,无疑有利于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号召力。

待圆的“公募梦”

而在鹏扬基金获批以前,除了私募股权机构九鼎投资、中科招商以外,鲜有私募机构设立公募基金公司,投资二级市场的阳光私募更无设立公募公司的案例。

证监会信息显示,截至7月8日,有27家新基金公司申请待批,发起名单中包括不少知名私募机构。

例如,凯石投资于去年9月24日递交申请材料,最新进度更新于今年2月2日(第一次反馈意见);重阳投资、博道投资分别于去年12月16日、今年5月27日递交申请材料,目前还未显示证监会的受理信息。上述受访的多家申请机构相关人士均表示,目前仍然在等待监管层的信息。

在业内人士看来,鹏扬基金率先获批,在于其彻底“弃私转公”;而其他私募还未成行,有监管层出于风控等方面考虑而对此较为审慎的原因。“毕竟公募基金有专户业务存在,私募办公募可能出现业务重叠,引发市场对其利益冲突和道德风险的担忧。”

“并非所有私募都愿意采取鹏扬模式介入公募业务。”业内人士推测,针对私募机构特别是二级市场的阳光私募申请设立公募公司,监管层可能会设立一套独立的审核标准。两家申请机构的内部人士也向记者表示,听说过相关消息,但并未就此详述内容。

因此,这些静候城外的私募大佬将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圆“公募梦”,市场依旧在等待。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