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金 - 基金要闻 - 正文

外资持股比例放宽至51% 或引发合资基金新一轮博弈

来源:中国基金报 2017-11-11 11:36:38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十多年前,一家国内基金公司与多家外资公司入股谈判中,最有诚意的一家外资金融机构前来洽谈三轮,最终因为控股权的问题铩羽而归,这一现象将来将不复存在。

财政部宣布,国内基金公司控股权外资持股比例放宽至51%,三年之后投资比例不受限制,这也意味着,多年以来,外资金融机构在内地组建基金公司无法谋求控股权,只能采取合资的形式未来将成为一段历史。

带来变化的不仅仅是外资金融机构,不久的将来,若是贝莱德资产,先锋基金等海外优秀的资产管理公司以独资的方式进入国内市场,内地的投资者也可以非常方便地购买到全球前十大资产管理公司旗下产品。

外资持股比例放开

中国基金行业对外开放再向前迈进一步。

今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中美元首北京会晤经济成果吹风会。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称,为落实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相关部署,中方决定将单个或多个外国投资者直接或间接投资证券、基金管理、期货公司的投资比例限制放宽至51%,上述措施实施三年后,投资比例不受限制。

这也是十六年之后,国内基金行业再次向外资放宽持股比例上限。2001年12月,中国加入WTO,允许外资持有基金公司的股权比例不超过33%,3年后,不超过49%,也由此开启了国内合资基金公司发展历程。

2002年10月16日,中国首家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国安基金管理公司(现在的国联安基金)获准筹建。该公司的发起人是国泰君安证券和德国安联集团。不过,当年12月27日成立的招商基金最终拔得头筹,成为首家中外合资基金公司。此后,一些外资机构也通过收购股权的方式参股国内基金公司,国泰基金、嘉实基金等早期成立的基金公司也纷纷引入外方股东。

十六年间,合资基金公司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例如最早成立的中外合资基金公司——招商基金已经变成招商银行控股的内资基金公司,国联安基金外方股东未变,但中方股东已由国泰君安证券变成中国太平洋保险。

合资基金公司数量目前也已经发展到41家,合计管理规模4.6万亿,资产规模排名第一、第二位的分别是两家银行系基金公司——工银瑞信以及建信基金,嘉实基金排名第三,从三家规模较大的合资基金公司来看,外资机构持股比例偏低,公司发展依旧是中资机构占主导地位。

多年磨合难题

经营理念冲突,风控要求各异,人才激励看法不一,多数合资基金公司多年以来面临中外两方股东之间较大的磨合成本。

“很多合资基金公司发展不顺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中外方股东在长短期发展机会的取舍上存在较大冲突。”一位合资基金公司产品部总监分析指出,例如对货币基金潜在风险,是否要大力发展通道业务,包括基金子公司之前做的非标业务,中方股东认为短期不去把握这些机会,会对收入有影响,但是外方股东可能认为是风险,他们在国外资产规模已经足够大,国内业务只是全球业务版图中的一部分,在中国市场更看重自己的品牌声誉,不愿意牺牲声誉去赚一时的快钱,这时候双方在公司发展上就会造成较大冲突。例如国内一家外资机构主导的基金公司,完全不参与分级基金布局,起因就是因为外资股东觉得这类产品存在潜在风险,不愿意冒然参与,最后导致客户亏损损失公司声誉。

在人才机制理念上,中外方股东也会存在不小分歧。外资机构强调团队合作,基金经理就是普通岗位,明星基金经理也需服从公司管理。但在中资基金公司,明星基金经理工资普遍更高,话语权也很强,很多中资基金公司尝试采取基金经理事业部制的管理模式,事业部模式也是合伙制模式,基金经理参与分成,公司管理权下沉,一些基金经理到了合资公司就会出现水土不服。

例如行业内一家外资股东主导的合资基金公司。“外方股东觉得慢些赚钱没关系,对规模要求也不高,但对基金经理而言,公司发展偏慢导致自身收入不高,这样也会导致基金经理流失。”上述基金公司产品部总监分析。

外资或倾向设立独资公司

在业内人士看来,外资持股上限放开,或将引发合资基金公司新一轮博弈。

“一些目前在公司中占主导地位的合资基金公司外方股东或谋求控股权,若是双方股东谈不拢,不排除外资股东撤出重新组建自己控股的基金公司。”上海另一家基金公司产品部总监表示。

“合资基金公司中的中方股东不会愿意放弃控股权,关键在于大家谁都不差2%的钱,基本不会放弃控股权。”上述合资基金公司产品部总监也称,考虑到合资公司也还需要与中方股东磨合,未来外资机构还是更倾向成立自己的独资公司,它们或先进入内地市场从事私募业务,未来再争取公募牌照。

“外资机构一直以来都希望控股基金公司,或者在股份回购上有优先权,中资股东只是财务投资者。”一位基金公司市场部总监回顾自己十多年前参与的一次外资入股基金公司谈判,最优秀的那家投资机构根本不接受做二股东,它们希望尽管自己只占基金公司49%股权比例,但享有人事权,或者法律放开之后,享有股份回购权, 最后双方谈判失败,这家投资机构放弃入股。

纵观海外市场,本土公司还是有自身优势,海外资产管理机构进入国内,不一定成为翘楚,但“蛋糕”或也将分掉一块。

在上述合资基金公司产品部总监看来,海外资产管理公司进入内地或将从其自身熟悉领域做起,例如在QFII业务上,帮助海外投资者投资中国市场,做海外投资者的投 顾,帮助他们做债券投资、指数增强、量化交易,主动投资上还是缺乏人员和经验。QDII业务上,海外资产管理公司也有一定优势。“国内基金公司现在投资除香港之外的海外市场,缺乏团队经验,基本采取指数基金形式,相比之下,海外资产管理公司在海外市场的主动投资上则更具优势。”

“进一步放开外资机构进入基金行业,短期或许看不到实质性变化,但长期或将产生很大影响”上述合资基金公司产品部总监称。外资公司在海外规模足够大,来到内地没有很大的赚钱压力,可以坚持自己的发展路径,等待市场机会的配合。

对于即将进场的外资大鳄,多数基金业内人士坦言,目前国内基金行业牌照价值弱化,竞争已然激烈,也不会在意再多几个竞争对手。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