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金 - 私募论市 - 正文

看好后市和自身管理能力私募又现自购潮

来源:中国基金报 作者:房佩燕 2018-07-23 09:30:51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近期有不少私募基金大笔认购自家产品,自家人的抄底究竟意味着什么?是否有风向标作用?

多家私募自购产品

近期有不少私募大手笔认购自家产品。如知名私募中欧瑞博近期公告,决定以自有资金2000万元追加申购旗下产品,并立即办理申购缴款手续。中欧瑞博表示,自购基于对未来中国经济的信心和对A股市场中长期投资价值的认可。

上海趣时资产总经理兼投资总监章秀奇也告诉记者,他近期刚刚认购了几百万自己管理的产品,此前一直在分阶段买入公司产品。“因为公司不允许基金经理投资股票,只能买自己管理的产品。”

北京某百亿私募市场人士表示,近期公司几千万直接买了产品,且有意愿继续追加。他表示,历来每次市场快要见底了、他们有信心的时候,都会追加投资资金。而自购的钱都是公司的经营现金流,“每年公司利润的一部分作为现金流,是给公司发展做储备的资金,都投入到我们的产品里面。”

北京某大型私募内部人士称,大概两周以前,公司拿出资金跟投产品。“现在市场是底部区域,但是信心不足,所以愿意真金白银买,给投资者传递信心。”

此外,不少私募表示近期员工也积极跟投自家私募。上述百亿私募市场人士告诉记者,从上个月开始,公司员工也追加了很多。“事实上,我们员工都是持续买公司的产品,比如每年春节后发了奖金,都会投入一部分。但是今年由于市场波动的缘故,我们除了正常的购买以外,还在6月市场开始大跌时追加购买。”沪上某大型私募产品部人士告诉记者,他们在下跌的时候会有认购,同时在销售渠道要求跟投时也会认购,近期员工都很积极跟投。他表示,员工跟投都是正常跟投,跟投资者买的一样的产品,没有封闭期限。

不少私募持续自购

据了解,不少私募一直以来都在自购产品。据记者了解,目前私募自购产品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基金经理以个人形式主动买入自家产品;一种是以私募公司层面自购,主要是在产品发行时进行跟投。而绝大部分私募两种自购方式都存在。

如上海富善投资,其总经理林成栋告诉记者,从公司层面对大部分产品进行跟投,最近加大发指数增强产品,也在追加投资。“公司一直在自购产品,已经投了大几千万,今年准备再投几千万。”除了公司层面购买,林成栋表示自己和基金经理也会在一个市场区间内配置,认购自家产品。“因为自己不直接做股票等投资,买产品也是最大的征信。”

阿巴马资产亦是如此,总经理詹海滔告诉记者,“除了公司层面的跟投,一般基金经理都会买一些自己的产品,这样能与自己的利益挂钩。而对于他本人而言,基本上个人资产都会买自家产品,目前金额超过800万。”他还表示,如果目前个人有更多的钱的话,肯定还会申购旗下基金。

个别私募甚至有相关制度的推行,红筹投资表示,红筹投资长期推行公司及投资经理跟投制度,市场低迷时申认购力度更大。

自购的两种理由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王博生分析,私募自购的场景一般有两个,一个是市场风险快速释放的时候,此时自购更多是增强投资者信心,防止大规模赎回带来的踩踏以及规模快速缩减,典型例子有2015年7月深圳前海旗隆、中欧瑞博、深圳菁英时代分别以5000万、2000万、2亿自有资金认购旗下基金份额。另一个是熊末牛初,投资者风险偏好极度萎靡的时候,此时指数点位较低,向下风险已经不大,但向上弹性很高,总体呈现“难发好做”的局面,此时自购更多是为之后或有的行情储备弹药,是以好价格获取好股票的优良机会。

而对于目前大批私募自购现象,上述两个场景均存在。沪上某中规模私募告诉记者,一方面目前市场低迷,自购能提振投资者信心;另一方面现在进场风险可控,并且在多个资产类别寻找到优质投资机会的概率也更大,是进场性价比较高时刻。

中欧瑞博表示,一直以来坚定看多中国,对中国经济和优秀中国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同时随着近年来金融监管的加强、投资文化的转变,中国资本市场正朝着健康的方向不断发展,当前A股市场整体估值不贵,底部特征越来越多,为中长期投资人提供了很好的投资机会。

章秀奇虽然直言很难判断市场点位,但他表示现在可以判断是底部区域,这个位置认购产品也是对自己的管理能力有信心。

不过北京某中型私募副总裁直言,自购更像是一种营销手段。“申购2000、3000万,申购的产品大概率是自己主要渠道的,是给渠道信心。但是我个人感觉这种做法现在效果大打折扣。他个人在2015年曾自购1亿元基金,但今年并没有再有自购的行动。”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