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金 - 基金要闻 - 正文

盈利产品反遭赎回 私募期待投资者留在场内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林荣华 2018-07-28 13:16:46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近期市场震荡“磨底”,部分私募投资者经不住考验,选择赎回部分产品。其中,有投资者赎回盈利产品,保留亏损产品,让绩优私募感到无奈。业内人士指出,单纯依据市场涨跌而进行被动择时是投资者难以分享基金长期收益的主要原因。投资者需要避免追涨杀跌,破除“熊市基金难卖好赚钱,牛市基金好卖难赚钱”的魔咒。

盈利产品遭赎回

“今年以来,我们的产品为客户创造了较好的收益,总体规模也实现了逆市扩张。但近期市场调整幅度较大,部分客户为了降低股票资产的配置比例对产品进行赎回,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可气’的是,他把盈利产品赎回,把其他公司的亏损产品反倒继续保留。”某私募基金从业人员无奈地向记者表示。

“这种操作完全是做反了。产品在弱市下能够盈利,说明管理人的策略和应对是正确的,未来更有希望取得更好的业绩表现。但这些投资者出于对浮亏变成真实亏损的厌恶心理,做出了不够理性的决策。”该从业人员说,“正如股票 投资中,如果一只股票常常带来亏损,往往意味着股票的质地出了问题。有观点甚至认为,上涨和盈利才是加仓的理由,下跌则意味着应该考虑止盈和止损。”

部分私募基金为了应对投资者可能的赎回,还调低了持仓水平。“出于产品流动性考虑,近期的仓位已经降到了一半左右。”北京某私募基金表示,“目前市场整体估值不贵,很多优质股票被错杀,估值更便宜了。但我们还不敢进行大幅度的左侧交易,考虑更多的是私募产品的回撤和波动控制,而不是这些股票的风险问题。相反,很多股票已经先于大盘止跌,走势较为独立。”不过,也有私募基金表示,“一些认同投资理念的老客户依旧对我们很有信心,反而在近期加大投入,逆向投资。”

加强投资引导

产品盈利的私募不希望投资者赎回,因市场调整暂时浮亏的私募同样希望投资者留在场内。在应对投资者的负面情绪时,部分私募基金管理人也使出了浑身解数。

“市场连续下行,我们的‘金主爸爸’相当恐慌,特别是前几周指数连续突破重要关口,导致我们产品的净值从正收益变成负收益”北京某私募基金从业人员表示,“我们的投资理念是以合理的价格买入盈利能够持续增长的优质公司,除非有重大风险不然不会进行特别的择时,因此仓位一般都在一半以上。事实上,产品的净值表现大幅度跑赢了指数,随着市场非理性下跌,目前很多优质公司的估值吸引力更高了,但投资者受市场情绪影响很不淡定。近期已经通过推送公众号文章、发送相关媒 体观点报道等方式加强沟通,进行投资者教育”。

该从业人员补充道,“有时我们还需要将投资理念详细向客户解释。比如年初的时候,判断今年市场对宏观经济预期将有所下降,因此将受宏观经济影响较小、偏防守型的优质类消费股票作为主要配置方向。但有的客户认为,去年消费股涨幅居前,今年难以取得超额收益,同时二月底到三月份创业板的强势反弹也让市场误认为风格切换已经来临。现在看来,创业板指数已经创了新低,大部分成长类股票也未带来明显的超额收益,反倒是偏防守的消费和医药表现一枝独秀。”

某中型私募基金创始人表示,“我们的投研能力和管理能力足够支撑更大的投资规模,但现在扩大规模也不是盲目的,而是有选择性。”

破除“追涨杀跌”魔咒

熊市杀跌、牛市追涨不独是私募基金的难题,这在公募基金销售中同样体现得十分明显。“熊市基金难卖,但好赚钱;牛市基金好卖,但难赚钱。不管公募私募都是如此,这已经是多年的‘魔咒’。很多投资者在选择基金产品时,只看到高收益,但对高风险的心理准备不足。一旦产品净值出现较长时间的较大回撤时便坐立不安,最终有可能在底部‘割肉’,倒在了黎明前。”深圳某基金销售人员说,“投资者在选择基金产品时,要综合自身的投资期限、风险回撤忍受度、投资金额做出决策,避免因风险偏好不匹配导致的损失。”该销售人员表示,近期已经入手了一些看好的基金。

“股票基金的长期收益是很高的。据统计,从开放式基金问世到2017年底,偏股型基金平均年化收益率为16.5%,超出同期上证综指平均涨幅8.8个百分点。但是很多投资者只感受到高风险,没有获取到高收益,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投资者选择基金和投资股票时属于被动择时,对市场的整体估值没有很好的衡量,更多的是看到赚钱机会才进去,但此时市场的估值可能并不便宜。同样的,在熊市气氛弥漫的时候往往又不敢入场,甚至底部止损出局。”上海某公募基金研究员称。

某私募研究员表示,“看待市场常常可以从基本面、资金面、技术面、情绪面等角度展开,中长期看基本面是关键,短期走势则受资金、情绪等影响较大。我们一般是‘赚基本面的钱’,但市场非理性情绪导致的错杀也创造出‘赚人性钱’的机会。目前A股的整体估值已经很便宜,市场何时走出底部需要看情绪的修复,这需要一个过程。市场的最低点是事后才能看出来的,但从区域的层面看,底部区域的判断则是较为明显和确定的。所以这个时候,不买股票和买错股票一样都是需要避免的风险。”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