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金 - 基金要闻 - 正文

科创板第一大产业 信息技术迎来发展黄金期

来源:中国基金报 媒体 作者:杨磊 2019-07-08 07:49:32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科创板第一大产业 信息技术迎来发展黄金期)

近期,科创板发行紧锣密鼓进行,从已公布的发行结果来看,在科创板网下发行中,公募基金公司成为最大赢家,占全部网下获配的七至八成,由此可见,基金在科创板发行及定价中起到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基金公司也在密集发行科创主题基金产品,目前,已有三批近20只科创主题基金成功发行,未来还有更多科创主题基金发行。

证券时报联合中国基金报共同推出“科创基金经理谈科创产业发展”系列报道,针对科创板六大主要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和生物医药,逐一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近日,记者专访了博时基金旗下科创主题基金经理。

四成科创板公司

属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在科创板六大战略新兴产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公司数量最多。据统计,截至7月5日,142家已披露的科创板受理企业中(剔除中止审查的公司),有55家属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占比达38.7%。

上交所7月5日发布消息,首批科创板公司将于7月22日一起上市,这25家已注册科创板公司中,有10家属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占比达到40%。

博时科创主题基金经理肖瑞瑾表示,5G通信技术的应用,将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中国在全球信息技术产业链中地位将持续加强。一大批信息技术领军企业将涌现而出,并成为科创板后备力量,特别是在集成电路、物联网、人工智能领域。

事实上,新一代信息技术涵盖范围较广,既包括半导体元器件、5G通讯设备、高性能服务器等硬件设施,也包括在这基础上的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网络安全等基础应用,还包括物联网、车联网、远程医疗等丰富多样的应用领域。

肖瑞瑾认为,5G通信应用领域的市场空间比通信基础设施和5G终端行业更大,并将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深远影响。科创板上市公司中掌握核心技术、具有前瞻性应用产品能力的公司有望受益。

5~10年黄金发展期

今年6月,中国5G通信网络正式发牌,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重要标志性事件。

肖瑞瑾表示,5G通信有望将中国高科技产业提升到更高层次。历史规律表明,信息技术领域的技术演进路线是“云(云计算)、管(通信)、端(智能终端)”三大领域交叉螺旋上升,每一次技术升级都是通信技术先行,“管道”能容纳信息更多更快地传输,将推升整个生态体系的生产力。在“管”快速普及之后,智能终端也将跟随着快速发展,体现为5G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联网设备的更换需求。当通信和终端技术发展成熟之后,“云端”的数据量将井喷,进而推动云计算和大数据行业的发展,并诞生更多的创新应用。

新一代信息技术细分产业受益时间有先后之分。肖瑞瑾表示,今年下半年到2021年将是5G通信基站投资的高峰期;2020~2022年将是5G智能终端特别是5G手机发展的黄金期;云计算、车联网、物联网、远程医疗等应用领域的发展期将晚于5G通信基站和智能手机,但持续时间会更长,市场空间也更大。

“在4G时代,微信、抖音等国民级应用接连涌现,未来的5G时代,一定会有新的现象级应用产品脱颖而出,但目前不能确定具体是哪种应用。” 肖瑞瑾认为,5G时代的应用领域很广,例如5G+AI(人工智能)技术在远程医疗、无人驾驶等领域扮演重要角色,5G通信高速度、大容量的特点驱动VR(虚拟现实)应用走向成熟,VR直播、VR会议等应用都有望取得快速发展。

值得重视的是,信息技术领域,摩尔定律代表着集成电路技术的进步速度。根据历史经验,集成电路芯片中的晶体管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但最近几年摩尔定律逐步接近物理极限,人类社会原创性技术的进步速度明显放缓,未来几年仍将延续这一趋势。

肖瑞瑾认为,整体技术进步的放缓,为中国本土科技追赶全球先进水平提供了一个难得的窗口期。中国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科技企业将在未来5~10年迎来黄金发展期,依托国内显著的工程师红利、多年的技术积累、资金政策支持以及最重要的庞大内需市场,中国本土科技创新力量将快速崛起。

芯片国产化及物联网应用潜力大

芯片是信息技术的核心基础设施,据统计,多家已完成注册的科创板公司都以芯片,也就是集成电路为主营业务。

芯片的定义范围比较广,包括5G基站和智能机中用于数据通讯功能的芯片,也包括其中用于数据处理功能的芯片,还包括数据中心服务器中支持云计算的多种芯片,而整个集成电路产业链包括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测等多个环节。肖瑞瑾表示,相比海外地区,中国在晶圆制造环节会弱一些,在芯片设计使用的软件工具、晶圆制造使用的设备方面比较薄弱。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