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无疑是AI大年,全球科技浪潮依旧以中美为双核奔涌不息,世界科技版图在这场竞合中被重新绘制。在这场变革中,港股科技板块以“中国核心科技资产聚集地”之姿,成为全球聪明资金的逐浪焦点——南向资金年内净流入近1.35万亿港元关口,恒生科技指数ETF(513180)与恒生互联网ETF(513330)规模分别达到约460亿元、340亿元,两者年内规模增长合计近300亿元,敏锐资本的布局轨迹清晰可辨。
尽管中美科技博弈等风险仍需警惕,但市场的积极信号早已盖过杂音: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为港股送来流动性“甘霖”;南向资金的持续增配、龙头企业的盈利改善,更与估值修复形成强劲的正向循环——一场围绕技术、资本与估值共振的价值重估之旅,已悄然启程。
尤其是历经前期调整后,前述ETF标的指数最新估值(PETTM)分别回落至21—22倍区间,这个在任何科技语境中都显得过于朴素的数据,使得港股科技板块这片价值高地的性价比,堪称全球科技版图的“价值洼地”,其独特的“限时折扣”属性在当下展露无遗。而近期多家国际顶级资管机构的密集发声,也让这份“看多”信号愈发坚实。
在外资系统性看好与增配中国资产的同时,作为中国新经济桥头堡的港股市场,正以久违的凌厉姿态重返舞台: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港股近1.35万亿港元,创下历史新高。港股科技板块的强势回归,并非昙花一现的资金躁动,而是资金面、基本面与产业面等多重力量拧成一股绳后,在特定历史时刻的必然迸发,这其中的每一份动能,都扎实且强劲。
在资金端,全球降息周期开启,让人民币资产吸引力持续上升,国际资金加速流入港股市场。与此同时,南向资金借道ETF大举布局科技赛道,为板块上涨提供了坚实的资金支撑。
在基本面,此前压在科技股估值上的政策阴霾,已被市场充分消化,企业盈利预期完成漂亮的触底反弹——恒生科技指数的盈利增长预期,甚至显著高于恒生指数整体水平。利空出尽后的剧本已然写就,估值修复的闸门自此全面敞开。
而最强劲的内生动力,深植于科技革命驱动着的产业肌体的全面重塑。人工智能浪潮方兴未艾,从大模型到Agent应用,从语音识别到视频生成,中国企业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构建完整的AI生态。
全球资本再平衡趋势下,美元资产向非美资产切换的进程中,香港作为离岸人民币中心的独特优势凸显,外资逐步回流科技赛道,聚焦港股科技龙头的指数产品愈发获得市场青睐,恒生科技指数ETF(代码:513180,场外联接A/C:013402/013403)即是如此。
截至11月18日,挂钩其所跟踪的港股科技标杆性指数——恒生科技指数的全球ETF总产品规模已突破3000亿元,仅前述ETF规模便有460.01亿元,年内规模增量达230.26亿元,为我国境内最大的一只恒生科技ETF产品。
作为囊括30家港股科技龙头的标的指数,软硬科技兼备、布局全面均衡,是恒生科技指数的基本特征。其持仓股深度聚焦AI产业链的上中下游,从AI硬件、半导体到互联网应用、新能源汽车均有涉及,将产业链的栈桥从云端铺到晶圆厂。在降息预期升温、技术面补涨需求、产业面催化等因素共同作用下,该指数有望继续展现韧性。
不仅如此,国产芯片和智能驾驶两大赛道的长期成长逻辑清晰,该指数成份股中,不仅汇集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两大晶圆制造龙头,以及ASMPT封装龙头,芯片半导体阵容强大,比亚迪股份、“蔚小理”、地平线机器人、舜宇光学科技等智能驾驶龙头,也齐聚恒生科技指数,指数有望长期受益于这两大赛道的高速发展。
另一值得关注的标的——恒生互联网ETF(513330)则更为纯粹。它所跟踪的恒生互联网科技业指数,尤为聚焦互联网平台经济这一核心赛道,涵盖了阿里巴巴、京东、腾讯、美团、快手、百度等大型互联网龙头,DeepSeek含量达86%,锐度高,具备“新消费+新科技”双重属性。截至11月18日,该产品年内规模增长了68.71亿元,目前已有339.12亿元。
尽管美联储货币政策的钟摆与中美科技博弈的暗流等风险因素仍需关注,但中长期看,中国科技产业的崛起势不可挡,加之资金南下、估值凹地、盈利回升三力同向,汇聚中国核心科技资产的恒生科技和恒生互联网,属于它们的“补涨”行情或许已在不远处。
借助上述或均衡配置、或赛道聚焦的ETF工具,投资者的能力边界也或随之跨越香江,在这场“中国时间”主导的科技浪潮中,与港股科技一道,迎来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