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之星消息,日前汇丰晋信珠三角区域发展混合基金公布三季报,2024年三季度最新规模0.94亿元,季度净值涨幅为15.4%。
从业绩表现来看,汇丰晋信珠三角区域发展混合基金过去一年净值涨幅为-1.19%,在同类基金中排名3029/3979,同类基金过去一年净值涨幅中位数为5.4%。而基金过去一年的最大回撤为-36.8%,成立以来的最大回撤为-41.99%。

从基金规模来看,汇丰晋信珠三角区域发展混合基金2024年三季度公布的基金规模为0.94亿元,较上一期规模9604.2万元变化了-206.6万元,环比变化了-2.15%。该基金最新一期资产配置为:股票占净值比94.45%,债券占净值比0.11%,现金占净值比5.29%。从基金持仓来看,该基金当季前十大股票仓位达27.5%,第一大重仓股为金山办公(688111),持仓占比为3.35%。

汇丰晋信珠三角区域发展混合现任基金经理为吴培文。其中在任基金经理吴培文已从业9年又30天,2017年6月2日正式接手管理汇丰晋信珠三角区域发展混合,任职期间累计回报为86.26%。目前还管理着7只基金产品(包括A类和C类),其中本季度表现最佳的基金为汇丰晋信珠三角区域发展混合(004351),季度净值涨幅为15.4%。

对本季度基金运作,基金经理的观点如下:通过珠三角产品,我们争取打造一个偏向于成长风格的投资方案。该投资方案重点关注珠三角主题相关的快速成长股、稳定成长股;并适当配置处于运行周期低位或上行周期的周期股、困境反转股等可以与成长风格互补的低估标的。珠三角区域经济增长强劲,企业成长性突出。区域内的公司在以估值-盈利为基础的价值投资框架中,通常具有相对的成长优势。同时,我们还会优先对公司质地、业绩趋势、产业趋势等可能明显影响公司价值的因素做综合的考虑。我们管理本产品时用到的投资策略和流程是相对稳定的。主动管理虽然有管理者自主相机决策的特征,但也应该基于相对稳定的投资方案。包括具有相对稳定的投资原理,有体现为具体规则的投资策略,并遵循相对稳定的投资流程。面对股票市场,我们一定会有因时而变的投资观点,但我们更希望投资者关注到我们对产品投资方案的坚持。这个投资方案有几个特点。首先,在这个投资方案中,我们选择的成长股,并非仅具有高的业务景气度。俗话说,“好货不便宜”。长期来看,单纯找景气度高的个股不一定会有好的投资效果。所以我们采用的是复合评价。所选标的一般还有其他方面的优势,尤其是通常会有低估值特征。成长股还要加上低估值特征,这样的标的并不好找,这要求我们加强前瞻思维,也需要我们在市场热度尚不高的时候,甚至产业链的验证信号还不十分显现的时候就提前出手。从因子定价的角度来说,我们是在通过主动管理争取获取“未来因子”。股市是对未来的定价,如果能获得“未来因子”,定价会更趋合理。在偏成长的投资方案中,“未来因子”的作用表现地更加突出。其次,在这个投资方案中,我们的持仓通常较为分散。我们不希望组合的表现被某个个股的风险主导。如我们上面所分析的,偏成长的投资方案所需的主动预测,难度相对更大,单个个股的决策风险也会相对更高,持仓更应该控制得比较分散。当个股风险被分散后,珠三角产品表现会更多地呈现出方案的特征。这种特征相对而言容易通过类似资产配置的方法进行分析。我们非常看重这一点。因为资产配置的分析方法比预测市场要更科学,成功率相对更高。尤其是偏成长的投资方案,产品波动性往往比其他方案偏大。客户容易被短期的上涨吸引,也可能因为短期的下跌却步。我们希望珠三角产品,可以由客户用资产配置的方式进行配置,增加逆向投资。这样会有利于客户实现收益。过去几年中,上述特征在珠三角产品中表现地比较稳定。这是我们精心设计,严格实施的结果。是对汇丰晋信“可解释、可复制、可预期”的投资理念,在产品层面的落实。这有助于我们在投资上更科学;也有助于我们的产品被投资者更容易地理解。虽然投资方案是相对稳定的,但我们会在投资方案的框架内,动态评估具有投资潜力的方向。从去年四季度开始,我们的投资较多地聚焦了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涉及的范围,除了我们以前在本产品中关注的AI、信创,还包括机器人、智能驾驶、自动化设备、医药等新兴产业,以及那些能增强产业链竞争力和安全性,可以引领创新需求的企业。这些标的多数具有高速成长股的特征,且有很多位于具有创新活力的珠三角区域。虽然这些标的在今年上半年,多数处于回调过程。但我们在投资中以价值判断为先,至三季度仍然总体保持以上布局。2024年上半年市场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回调。部分大市值和高股息特征的标的相对抗跌,甚至逆势上涨。其他多数个股的回调幅度比大盘更加显著。市场演绎的核心逻辑是,高度重视当下的高股息特征和大市值特征,而对其他特征却相对定价不足。很多前景较好,或者我们认为已经比较低估的标的也出现了相对明显的回撤。我们上一期季报指出,二季度末以创业板综指为代表的成长风格宽基指数,以及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成长性行业PB估值都处于历史上的低位。同时在个股层面,有较多成长性的标的进入了PE20倍以内的区间,或者PB在2倍以内。这种较为保守的风格在A股历史上并不常见。但也有过先例,比如2013、2018年。值得重视的是,历史上类似市场表现之后,反而出现了偏成长风格,或偏高ROE风格的投资机会。2024年三季度末,市场出现了重要转折。市场总体显著上行,并且成长风格上涨更加显著。这一变化符合我们此前提到的投资规律。成长特征也是有价值的特征,应该获得充分定价。市场一直在动态平衡之中,定价的核心因素会不断轮换。这次不过是规律的又一次再现。当前的市场拐点,在基本面方面与市场预计后续会出现较为积极的宏观政策有关。同时市场预计,积极的宏观政策会带动经济增速上行,并改善多数行业的盈利能力。我们认同这种判断。经济具有周期性,增速会向下波动,也会向上波动。股市通常会领先反应。所以我们要敢于在向下波动的过程中,看到向上波动的可能。并且基于向上波动的假设,提前修正资产定价。此外,宏观政策和产业政策是在特定的历史大背景下发挥作用的。当前的历史大背景是,我们正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过去一年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两会、三中全会等重要会议,多次做出了这一论断。我们也持续指出,当前全球的科技创新正在进入一轮集中涌现的高峰期,要重视新质生产力的投资机会。在人类历史上,科技创新并非是线性发展的,可能在相隔较长时间后,出现一些集中涌现的阶段。近年来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自动化、智能化技术,以及低空飞行、生命科学、商用航天、卫星通讯、虚拟现实、核能等众多重要领域,都出现了标志性的技术进展。我们判断,当前技术创新正在从量变汇聚成质变。使得时隔30多年,新一轮“康波”周期蓄势待发。我们预计,未来的宏观政策和产业政策会与这个时代背景密切相关。自2023年以来,宏观政策多次强调了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去年二季度强调,要“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培育壮大新动能”,“重视通用人工智能发展”,“把握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浪潮”。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两会把“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放在首位。三中全会更是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机制体制;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等要求。扶持新质生产力的政策不断加码,支持体系不断完善,迟早会深刻影响到产业,影响到上市公司的基本面。我们当前在本产品中的核心思路是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大方向。我们要预备科技创新集中涌现,以及中国在新质生产力方面持续加大投入这两个核心假设,对投资可能带来的重要影响。在本产品中,我们对相关领域做了较为广泛的梳理。正如我们前面所述,也需要我们在市场热度尚不高的时候,甚至产业链的验证信号还不十分显现的时候就提前出手。我们认为新质生产力的机会可以沿着三个思路梳理。首先,人工智能是本轮技术革命的核心技术。其次,可能出现大量“人工智能+”的产业发展。第三,可能带动一轮量大、面广的新基建。不仅带动算力、自动化设备、卫星互联等领域的投资,还会带动个人端智能汽车、手机、电脑的更新。在2024年中报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相关产业比较明显的积极信号。珠三角区域的高技术产业基础齐备,科技创新活跃,将在新质生产力的三个发展方向上,提供重要动力。在二季度的政治局会议中,除了继续强调新质生产力和扩大消费相关的事项,还指出支持结合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新变化、人民群众对优质住房的新期待,统筹研究消化存量房产和优化增量住房的政策措施。过去一段时间,房地产销售下滑相对明显,预计在政策支持下后续会有所改善。这可能进一步改善宏观预期和环境,为市场的整体平稳创造条件。另外,本产品的投资方案,具有多策略混合的特征。所以我们还会关注受益于共同富裕的“大众消费品”,以及其他领域的机会。本产品的投资方案侧重于成长风格的标的。此类标的的波动率一般较高。多策略混合,有助于相对控制整个投资方案的波动率。在个股标的选择上,我们将重点挖掘上市公司中的高质量发展案例。争取使配置方向与时代的变化同步。所以我们的前十大持仓每年都会有相对明显的动态变化。同时我们争取把个股研究的宽度维持在较高水平,找到尽可能丰富的投资标的。本产品持有的个股数量相对较多,持仓也相对比较分散。这不仅是为了争取高的回报率,更是为了控制持仓的相关性,增加组合的抗风险能力,力求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站在中长期的维度上,我们相信2024年正孕育着丰富的投资机会。中国资本市场仍将为投资者创造资产增值的机会。我们将继续平衡把握机会和风险,保持不骄不躁,科学、理性的态度。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智能算法生成,不构成投资建议。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