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深300样本股有什么特点?
300指数样本股追求市值代表性大、市场流动性好的股票。按照这种思路,其样本股应该基本包含了现有市场的大市值股票和一部分的中市值股票,而基本剔出了小流通市值股票和ST等业绩有问题的股票,从而防范这类股票因业绩或股价的大起大落而对市场产生的波动影响。
300个大市值股票的市值覆盖率大约在60%左右,这个覆盖率基本能够很好地代表整个市场的走势。如果市值覆盖率较高,容易选入一些波动性较大、流动性较弱的股票,从而影响指数的稳定;市值覆盖率较低、选样本较少的话,则容易受到机构的操纵,从而在代表性上失真。
如何看待现在的多种市场指数?
综合指数长期以来已经显现失真效应,一方面由于包含全市场股票,会受到部分小盘股票和绩差股票波动影响而失真;另一方面也在于对新股上市首日计入指数而放大了市场上涨的影响。300指数选取上市一季度后的股票,基本消除了新股上市对大盘带来的失真,此外选股标准注重大市值,流动性,也减少了对市场的波动反应。就后市来说,了解沪深市场总体走势的最优指数应该就是沪深300指数了。
沪深300指数与其他指数重合度如何?
从编制方法上来看,上证180指数和沪深300指数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别:首先在备选样本空间中沪深300指数直接剔出了ST、ST股票和暂停上市股票,而上证180指数没有专门剔出;其次,沪深300指数完全按照市值、流动性等加权数值排序选取,而上证180指数则是先分行业,按照行业市值占全市场市值比例分配各行业样本数,然后在各行业中按市值、流动性等加权数值排序选取样本。因此上证180指数比沪深300指数更兼顾行业的配比性,更准确反映各行业在沪市大盘中的占比。从最新一期上证180样本股和沪深300指数样本股相比得出:本期沪深300样本股共有沪市上市股票179家,有142家是最近一期180指数的样本股,37家为非180指数样本股,重合度在79%左右。同样深证100指数由于编制时间较久,也存在一定差异,本期300指数样本股共有121家深市上市股票,其中92家是深证100指数原有的样本股,29家为此次新增,可见虽然深圳市场已停发新股有三年,但深证100已明显不能覆盖到深市市值的60%,其市场代表性已经落后。目前像300指数这类权威性指数制定的选股标准在市场中已有明显影响力。
可以看到,目前无论国内还是国际上,对中国编制的统一指数已经非常多了,主要还是缘于境外投资机构对中国内地市场的投资需求,期望通过一个衡量全市场的指数来对中国资本市场的走势作出基本判断。同时也在统一指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指数期货等金融衍生产品,例如2004年10月18日,美国芝加哥期权交易所CBOE 正式推出中国股指期货,其标的为由中海油、中国铝业、中国人寿、中国电信等16家代表中国各大行业的公司股票构成的中国股票指数。
因此两个交易所推出统一指数也是势在必行,也为接下来进一步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奠定基础,否则市场的先机容易被国外机构抢先。两大交易所联手发布统一指数,不仅填补国内市场的这一空白,并且发挥了自身优势,由于交易所对上市公司信息变动状况掌握更加灵活,并且有第一时间发布实时行情的优势,因此制定统一指数更具有权威性。
沪深300指数带来什么机会?
统一指数的推出对于国内众多基金公司来说,无疑是更优的跟踪标的和业绩比较基准。目前很多基金公司使用的业绩比较基准中股票指数部分大多数使用上证综指,或者其它机构开发的成份股指数,而在投资行为中往往会涉及到沪深两个市场,因此这种业绩比较基准已经不适应实际操作的需求,容易出现误差。统一指数的出现能够成为更好地服务于这类机构投资者。
同时交易所本身也可以在300指数的基础上推出新的投资品种,就像上证50指数推出后不久交易所即开发了50ETF。这样有利于扩大市场中机构投资者的阵容,调动市场对大盘蓝筹股的投资积极性。
此外,就是市场中猜测较多的股指期货,如果有政策法规的配合,引入做空机制,那么未来非流通股全流通的问题也会有个自然解决的过程。当然这种做法对目前市场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
资料链接:
海外中国指数风起云涌
前一时期,在中国股市统一指数缺失的情况下,海外机构和交易所纷纷编制各种指数借以判断中国A股市场,甚至推出或计划推出各种中国概念指数期货。
在证券市场不断开放的同时,中国却没有由交易所发布的权威统一股票指数,这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将是一个瓶颈。而值得注意的是,不断涌现的境外机构设立的中国股票指数,在某种程度上正抢先占据着国内巨大的股票指数需求市场。
无论是统一指数还是股指期货,国内都已经落于人后,国际资本对于中国股市的“殖民化”扩展到了指数产品上。事实上,新加坡曾经抢先推出日经225股票指数期货及台湾地区股票指数期货合约,使得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的金融市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非常被动。
早在1999年,标准普尔就与中信证合作编制中信普尔中国指数,并于2000年正式推出,目前已经形成了一系列指数产品,拥有了众多对统一中国指数有需求的国内客户。
道琼斯指数扩展了它的中国指数列并投放了道琼斯cbn中国600指数,“道琼斯cbn中国600指数将从根本上提供一个对中国市场业绩的统一观测标准。创建一个大型的指数基准将更有助于也更容易对中国市场作出评估。”
不断涌入中国股市的QFII也是推动众多海外机构抢先制定中国统一股票指数的动力。QFII对于中国股市的熟悉度明显不足,运作存在不规范的地方,选股还是较为困难。
因此,众多的海外指数提供商们推出有较高参考价值的中国统一股票指数,为QFII提供市场咨讯,既可以降低QFII的信息成本,了解中国股市的走势,又可以为这些指数提供商们抢占中国国内的指数需求市场打好基础。
而近期再度引起市场关注的是,境外机构甚至在指数衍生产品上也已经先于国内交易所一步了。
2004年10月18日,美国芝加哥期权交易所CBOE 正式推出中国股指期货,其标的为由中海油、中国铝业、中国人寿、中国电信等16家代表中国各大行业的公司股票构成的中国股票指数。
新加坡交易所正在紧锣密鼓地计划推出中国A股股票指数期货。新加坡交易所一位高层人士最近表示,上市中国股指期货“是新加坡交易所为抵消欧洲美元期货交易量下滑而采取的争取亚太地区衍生品业务的战略性举措”。
业内专家认为,在中国股票指数期货一时难以出台的背景下,境外机构抢先出台中国股票指数期货,将产生三方面不利影响:第一,可能影响中国金融市场整体发展;第二,高额的股指期货交易手续费收入将流入他国交易所;第三,国际炒家在他国市场上操纵东道国股指期货。
海外中国指数大全
1996年,道琼斯公司推出了道琼斯中国指数系列——道琼斯中国88指数、道琼斯中国指数、道琼斯上海指数和道琼斯深圳指数。自2004年1月2日起,道琼斯公司调整成份股,使该指数所包含成份股的市值约占沪深市场总流通市值的31.92%。调整之后,成份股中的沪市股票从57只增加到60只,深市股票从31只减少到28只。而道琼斯中国指数成份股将从951只增加到986只。其中沪指数成份股将从577只增加到607只;道深指数成份股将从374只增加到379只。
新华富时指数有限公司于2001年4月陆续推出了包含A股指数、B股指数、国际指数和依据富时公司全球行业分类系统编制的52组行业类指数。
2003年10月20日,USX中国指数正式对全世界发布。这是美国市场出现的第一只追踪美国各大股票交易所上市的所有中国业务板块公司的指数,包含22只成份股。
2004年3月1日,标准普尔推出与中信证券合作编制的中信标普300指数和中信标普50指数。
2004年9月6日,道琼斯指数联合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推出综合性基准指数道琼斯第一财经中国六百指数,成份股包括沪深交易所的六百家最大的上市公司的股票,并把2000年12月31日的市值定为基准值两万点。